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實體經濟仍是穩增長一大法寶

  • 發佈時間:2015-07-09 04:32:28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進入7月,海內外關注中國經濟的目光,投向即將發佈的上半年經濟數據。經濟下行壓力下,穩增長是一道無法回避的嚴峻考題,中國如何作答?

  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此走進河北、重慶、江蘇進行調查。三地位於中國的北、西、南,構成地理上的三角形,地域不同,稟賦不同,結構不同,穩增長舉措各有所向。

  穩增長意味著什麼?穩增長有多難?如何實現穩增長?記者深入政府和企業,聚焦當前經濟走勢的“新”與“變”,力圖解開穩增長的密碼,探尋穩增長的中國策。

  走向之變 穩增長與新分化相生相伴

  10.7%、8.4%、6.2%,今年一季度重慶、江蘇、河北三地經濟增速呈現階梯式分佈。

  從全國看,以往各省份大體齊頭並進的經濟增長常規走勢正被日益顯著的分化走勢所替代:一季度增速最高與最低相差8.8個百分點,創近年同期新高。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分析認為,這種分化利弊兼有,“一些地方在分化中逐漸調適速度,在調整中更快完成動力轉換,在錯位發展中重新找到比較優勢。但是,分化過於明顯會進一步拉大區域差距,影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穩增長是不能丟掉的指揮棒。調查中記者發現,隨著同步走、同質化區域經濟運作結構的改變,各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的“個性化”穩增長舉措紛至遝來。

  在重慶,穩增長的“密碼”是合理的産業佈局。

  在一派生機的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告訴記者,新區在産業承接上主要吸收優勢産業、主導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

  産業佈局變化背後,是緊跟經濟大勢的運籌帷幄。記者在4個加號中找到了重慶穩增長“秘笈”——“整機+零部件”,汽車、電子資訊等形成完整産業鏈和産業集群;“資本+産業”,通過股權資金進入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訂單+製造”,通過解決市場訂單吸引企業落戶;“金融+市場”,成立若干融資租賃公司幫助企業開發市場。

  在江蘇,實體經濟仍是穩增長的火車頭。

  “服務業和新興産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實體經濟仍是穩增長一大法寶。江蘇企業家普遍有製造業情結,製造業穩住了,總體經濟就能穩住。”江蘇省統計局局長夏心旻告訴記者。民營企業無錫化工裝備公司30多年只做那些看似瓶瓶罐罐的東西,但其技術水準已世界領先;上市公司小天鵝雖然品牌早已響噹噹,卻不曾浮躁,沒有大舉擴張,埋頭只為把洗衣機做得更好。

  模式之變 穩增長與新經濟梯度升級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正在實現與以轉型升級、創新創造為基本特徵的新經濟時代同步,其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意義更為深遠。

  調查中受訪企業講述的兩個故事,讓記者對轉型和創新的力量有了更深理解——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江蘇的天合光能。

  前幾年,由於投資一哄而上、産能擴張過快,光伏從戰略性新興産業迅速淪為過剩産能。天合光能身處動蕩之中,卻能獨善其身。

  個中原因在於企業決策者的非凡眼光。2012年,整個光伏行業處於谷底時,天合光能投資2.4億元建立起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一項不被看好的投資,許多人認為只會讓企業經營雪上加霜。

  2013年,光伏行業開始回暖,一年前建立的實驗室開創了中國光伏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先河,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天合光能迅速把競爭對手甩在身後,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河北的唐山開誠。

  2008年到2009年,得益於大量投資涌向採礦業,這家以生産礦用變頻器為主的企業訂單多得接不過來,年銷售額保持30%以上增長。

  唐山開誠董事長許開成説:“當熱錢流入採礦業時,我們感到了潛在的過剩危機。”那時起,企業寧可不要訂單也要開始二次創業,轉向研發礦用機器人和智慧感測器

  得益於這次成功的戰略轉型,唐山開誠繼續保持利潤快速增長。今年5月,央企中信重工宣佈收購其80%股權,未來將合力開發智慧礦山和無人礦井。

  中央黨校教授趙振華認為,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平衡的切入點是創新,“要實現在結構調整中的經濟增長,關鍵是實現創新,培育一大批新興産業。只有新興産業發展的速度高於落後産業淘汰的速度,才能實現經濟增長。”

  思維之變 穩增長與新路徑攜手發力

  “新常態本身就是我國經濟發展上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需要破除窠臼思維,打破條條框框,跳出老套路,用新思維新路徑去積極應對。”中央黨校教授陳啟清説。

  尋找新路徑,需要有效抓住改革紅利。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推進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各地結合自身優勢,順應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和産業變革新趨勢,為穩增長提供強大支撐。

  江蘇常州,天合光能巨大的生産車間內,自動排串機、串焊機正在工作,目之所及的工人只有寥寥幾個。車間主任告訴記者,廠房正在進行技術改造,以往500兆瓦産能需要800名工人,現在只需300人,完成後可再減100人。

  江蘇省把智慧製造作為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十二五”以來江蘇省技術改造平均每投入1元,年新增工業銷售收入3.09元、利潤0.25元、利稅0.40元。這説明,技術改造投資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尋找新路徑,需要充分利用政策紅利。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三大國家戰略的推進,促進區域合作、推動企業走出去成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穩增長中的共識。

  天合光能媒體關係副總監葉超講到了他在國外的見聞:由於缺少電力供應,在印度一些城鎮有人在馬背上放上兩塊光伏電板,走街串巷,專門做給手機充電的生意。

  這樣的景象讓企業看到了走出去的巨大市場。目前,天合光能已在馬來西亞建成光伏發電站,泰國項目正在建設,印度項目已經簽約。

  “經過多年發展,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內發展與國際環境的關聯,意識到中國經濟在全球産業鏈佈局中能夠發揮的作用。”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説。

  站得高方能望得遠。走進2015下半年,實現穩增長,適應新常態,邁向中高端,智慧與信心正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氣。

  本組文圖均據新華社

  評論

  打出“組合拳”

  解好“綜合題”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從中央到地方,穩增長、調結構政策不斷出臺,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是一道綜合題,解好這道題,需要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打好政策“組合拳”,主動擺脫舊的路徑依賴,真正激發出市場的活力和動力。

  穩增長和調結構本身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提質增效,一方面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將經濟增長穩定在中高速水準,既有可能也有潛力。

  當前,經濟運作中新舊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既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從目前情況看,總需求低迷和産能過剩並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拿出更給力的措施。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一系列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穩增長政策相繼出臺,從重大工程包到投融資體制改革,從降準降息到減稅降負,從創新創業到中國製造2025。在這諸項政策中,簡政放權和深化改革的思路貫穿始終。記者在調查採訪中也發現,那些把政府這只手擺得正、用得好的地方,市場的活力就釋放得更為充分,當地經濟也就更具有生機和活力。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