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誰是當年日本股災的拯救者

  • 發佈時間:2015-07-09 01:34:34  來源:西寧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股市泡沫的破滅撕破了表面的繁榮。日本讓人驚嘆的股市價格急速下跌,銀行在鉅額呆壞賬面前,接連宣佈破産。一度是世界第九大銀行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也未能倖免,時任總裁的大野木克信因為債務問題無奈入獄……就在一夜間,日本人的財富瞬間蒸發,他們的生活也跌落到了黑暗的衰退期。

  大崩潰

  《經濟學家》的封面一向撩人而寓意深遠,簡單勾勒的一副插畫就能撫向你的G點,讓你欲罷不能。1980年代末期,這本雜誌以《太陽也會西沉》為封面報道,哀嘆日本曾經輝煌燦爛的經濟陷入了難以言表的暗淡。1989年12月,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他的外表就和1929年大崩潰一樣讓人唏噓,房價、股市飆升,日元升值,貨幣寬鬆……市場上不相信經濟會倒退、泡沫會破碎、財富會蒸發,這種激昂而非理性的情緒鼓舞著所有人。

  這時期的日本人熱衷於買股票,他們甚至模糊了投資和投機的界限。1987~1990年,日本人的財富上漲了3倍。之所以會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是因為日本國民並不是主要把錢用在消費上,而是投到了股票等資産市場上。1983年,日經股價指數年平均為8800日元,1986年升至16400日元,升幅近1倍。從1986年1月開始,日本股市進入瘋狂狀態。1987年1月份,日經股價指數突破20000日元。1987年3月,日本股票市場的市價總額已經達到26880億美元,佔全世界的36%,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財富激蕩著日本人的野心,野心也推升著日本人的慾望。他們買來的不是鞋子、汽車或是襯衫,而是不動産、公司和藝術品——買進所有精美的東西。三菱公司出資8.5億美元收買了被稱為美國“富有的標誌”和“美利堅的標誌”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新力公司動用34億美元買下了被稱為“美國靈魂”的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星電影公司和漢堡的四季酒店;松下公司斥資6l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日本Shuwa株式會社購買了洛杉磯花旗廣場和梵谷的名畫《向日葵》;美國廣播公司大廈失守;花旗銀行總部大廈易幟;莫比爾石油公司總部大廈陷落……日本通過投資來“收購美國”,逐步取得了對美國經濟命脈的控制,而美國卻無還手之力。

  據統計,1980~1988年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0倍以上。日本人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産和證券資産;控制了超過3290億美元美國銀行業資産(佔美國銀行業資産的14%);控制了加利福裏亞州銀行業資産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償貸款的30%;在美國擁有的不動産超過歐洲共同體的總和;佔有了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對於他們來説沒有什麼是太貴的,只有很少的精美之作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恐懼蔓延到了美國的領導層、對異己的恐慌和對“黃禍”的恐懼。西方領導層的這種恐懼似乎是合理的,因為日本人公開買進他們想要的一切。他們的財富是無窮的——就跟他們的債務也是無窮多一樣。

  然而,到了90年代初,泡沫的破滅撕破了表面的繁榮。日本讓人驚嘆的股市與房地産價格急速下跌,銀行在鉅額呆壞賬面前,接連宣佈破産。一度是世界第九大銀行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也未能倖免,時任總裁的大野木克信因為債務問題無奈入獄……就在一夜間,日本就跌落到了黑暗的衰退期。

  大拯救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關鍵人物,他在日本人信心沸騰的時候,及時遏制了事態向更惡劣的方向發展。他是當時大藏省(財政部)銀行局局長,西村吉正。2006年,他已經成為早稻田大學的一名學者,我有機會面對面採訪了他,他也回憶了那段讓他感嘆的歷史。

  西村吉正保持了頭腦的清醒,在每一個日本人都相信“Japan is No.1”的80年代後期,在日本全民像吞下了搖頭丸般瘋狂的時期,西村吉正斷然下令控制銀行信貸總量,宣佈讓銀行倒閉。

  西村吉正認為,是日本人的自負心態,製造了日本的經濟泡沫。如果心理與經濟狀態持平的話,就不會出現泡沫。但是,從1985年開始,日本人的心理膨脹的速度與經濟增長水準落差在加大,等到1991年人們意識到泡沫的時候,為時已晚。

  1990年,日元、債券、股票同時貶值,泡沫開始破滅,敗象畢顯。股價和地價的下降導致信貸擔保物的貶值,金融機構為避免債權損失而迫切要求債務人儘快償還借款或追加擔保,這就迫使有關企業轉讓自己保持的股票和不動産,結果大大助長了出讓股票和土地的風潮,導致股價和地價的進一步下跌。

  從1990年起開始的日本股票的價格下跌,是在1985~1990年期間日本政府為了減少日元升值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時緩解日元升值預期而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導致的結果。

  從那時候開始,日本進入到了失去的十年,這個漫長的黑暗時期一直延續到2003年。在泡沫崩潰之後,日本政府展開了一系列救市活動。對於銀行來説,他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良債權引發的鉅額損失。隨著地價一路下跌,當年那些以土地為擔保貸款的公司紛紛破産,銀行資金漏洞就迅速顯現出來。這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銀行遇到的最大問題。

  一時間,金融市場慘不忍睹,諸多強悍一時的證券公司紛紛消于無形。他們就像風雨中飄搖的小船,被巨浪接連吞噬,現在看看當時悲慘的情景,還讓人不寒而慄。

  1997年,日本證券業界已有小川證券、越後證券、三洋證券等三家中型證券公司倒閉,山一的倒閉卻是影響最為嚴重的。“泡沫經濟過後,所有的企業都是在堅持,慢慢消化,”當年在山一證券工作過的一位員工回憶其當時的情況,還唏噓不已。“山一證券代理的資産高達24萬億日元,在日本代理投資證券公司是不保底的,虧了賺了都是客戶承擔。不幸的是亞洲金融危機襲來,一些大客戶找山一撤銷投資,這些投資早就大幅度縮水,本來山一不用負責,但不敢得罪客戶就用本公司的錢還債。”山一隱瞞了債務,這就違反了證券交易法,最終導致了日本政府的徹查。

  而在接受調查的時候,正是山一證券創立100年的紀念日。

  大蕭條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證券公司的背後都有大財團的支撐,財團和那些江湖上聲名遠播的公司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關係,雖然有些公司破産倒閉,但財團通過自己的方式依然保持著健康發展的未來。

  比如日本的芙蓉財團,它內部包括富士銀行等等都相互持股、相互投資。山一證券雖然負債纍纍,但是富士銀行一直都提供貸款。因此很多本來早該倒閉的沒有倒閉,泡沫消除的速度慢,但是也起到了緩衝作用。

  另一個大財團也在積極行動,那就是三菱財團。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三菱集團內部還試圖通過貸款拯救三菱汽車,大財團一方面讓日本企業得以專心開發技術,一方面又阻礙了競爭,把競爭關係轉化為競合的關係。

  總之,在那個一眼望不到光亮的時代,每個日本人都經受著內心的煎熬和壓力。這種壓抑的氛圍並非來自缺吃少穿,而是從當年慾望滿滿都能獲得收穫的時期,一下子墜入到了無邊的黑暗。

  我想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之所以能觸動那麼多人,就在於他描寫了那個讓人絕望的年代。主人公是1990年出生的獨生女千尋。宮崎駿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講著日本社會的故事:泡沫經濟破産後的長期不景氣,舊有社會體制的難以改革,國民對政府內閣的強烈不信任感,這些都是成人的麻煩;而在孩子的世界裏,學校道德敗壞,校園暴力不斷,少年犯罪更是司空見慣的黑暗。怎樣找一把鑰匙打開光明之門,在宮崎駿的故事裏,千尋最終激發出身體裏全部的潛能,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冒險。

  當然,這個冒險的過程很漫長、艱辛,整整持續了十年。

  本報綜合消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