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是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7-08 10:01:15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如今,“網際網路思維”似乎已成為了全民口頭禪,“網際網路+”的概念也被納入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處在改革關鍵期的政府採購與“風口”中的網際網路正面相遇。然而,一邊是洶湧澎湃的網際網路思潮,另一邊則是深陷輿論漩渦的政府採購,這場姍姍來遲的約會將會擦出怎樣的思維火花?本報特別邀請專業人士用網際網路的視野考量政府採購。

  微信裏曾經流傳一個簡單的測試:問當你看見“網際網路”三個字的時候,馬上想到的是什麼?電腦、網購、QQ還是文字?標準答案是“文字”,但很多人會選擇其他答案。“網際網路思維”就是這樣橫空出世的。

  其實判斷是不是網際網路思維的方法很簡單,把這些“思維”拿到沒有網際網路的環境下進行思考即可。什麼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粉絲經濟、迭代思維、跨界思維等這思維那思維,我們稍作分析就不難發現,沒有一條跟網際網路有關係,也沒有一條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獨有的。

  何為網際網路?怎麼産生了網際網路?它從哪來?又會到哪去?

  從經濟技術發展的角度,一般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了四個階段: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與資訊社會。由於篇幅和本文議題所限,筆者在此不詳細論述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其實每個社會的形成都經歷了漫長的萌芽與準備階段。比如,“火”的作用是在採集社會發現的,但它卻被認為是工業社會的萌芽;“文字”是在農業社會發明的,但卻被認為是資訊社會的萌芽。“火”被用於蒸汽機之後,人類才逐漸進入工業社會,“文字”在進入電子電腦後,人類才逐步進入資訊社會。相反後社會階段也會存在前社會階段的形態,資訊社會裏會有採集社會的産業,比如海洋捕魚業,就是直接從自然界採集産成品。

  人類社會的五次資訊革命

  第一次資訊革命——文字的産生

  人是一個資訊處理器。人的眼睛、耳朵是資訊採集設備,嘴巴是資訊輸出設備,大腦是資訊處理與存儲設備。在人類漫長地進化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而語言卻無法保存,且一次傳送的距離最長也就幾百米。後來人們開始用畫圖、結繩來記錄資訊,這些交流方式經歷了數億萬年,也就是在最近幾千年,文字才得以發明,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為人類交流提供一個共同遵守的規範,有了這個標準規範,人們就可以把資訊刻畫在自然載體上(石頭、木頭、竹子等),通過運送這些載體,從而將資訊運送到更遠的地方。這些載體有很長的自然壽命,上面的資訊可以很好地保存下來。因此,我們將這個時代稱為“資訊雕刻時代”。

  第二次資訊革命——造紙和印刷

  將文字刻寫在自然載體上,資訊傳遞的空間距離變長,保留的時間也變久了,但資訊生産的效率卻非常低。而且在石頭或木頭上刻字,農耕時代也沒有什麼好的刀具,其效率可想而知,這東西笨重且不好搬運,資訊容量也非常有限(一塊石頭上刻不下幾個字)。這些困難都難不倒聰明的祖先,於是,紙和活字印刷術相繼誕生,這些偉大發明使人類的資訊技術相繼産生了質的飛躍:一是容量大大增加;二是活字模子反覆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資訊的生産效率,紙質載體輕便,可以隨身攜帶,運送的距離也更遠,“鴻雁傳書”成了可能。這場革命對人類社會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影響仍在繼續。我們將這個時代稱為“資訊印刷時代”。

  第三次資訊革命——電子革命

  紙和印刷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資訊處理的效率,但時效性並不好。資訊從生産者到使用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這實在無法滿足人類實時長距離交流的需要。以電話、錄音機、錄影機、電視機為代表的電子資訊革命應運而生,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新紀元。尤其是行動電話(早期是行動電話是模擬信號)的産生,更是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所不在。這個時期資訊處理的特點是“實時”,電子的運作速度和光速一樣,與地球另一端通話幾乎感覺不到延遲。資訊也可通過錄音帶、錄相帶等介質保存,保存時間可以非常長。這個時代的資訊需要相應的設備來處理,我們稱為“資訊終端時代”。

  第四次資訊革命——數字革命

  按理説,到了三次資訊革命,人類對資訊的時間、空間、實時要求全都得以實現,技術也發展到了極致,好象沒有什麼發展空間,但是資訊多了,資訊檢索就成了大問題。從一堆不同介質的資訊裏找到你所需要的,猶如大海撈針。電腦在這個時間節點出現了,早期電腦不是為檢索資訊而發明的,只是用於科學計算,後來人們用計算功能處理資訊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電腦時代之所以稱為“數字時代”是因為電腦發明者只用0、1兩個數字就能夠描述世界上所有東西,如此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了最複雜問題實在是神奇。因為簡單,只有0、1兩個數字,所以適合用機器自動處理。電的一開一關,光的一明一滅,都可以表示1、0。打個比方,睜眼的時候表示1,閉眼的時候表示0,你不停地眨眼睛,一分鐘之內,可以表示一個非常長的01數字串。“眉目傳情”大概就是一種最樸素的資訊技術吧。

  電腦和網際網路的發展,也就是近30年的事。初始階段的電腦笨重如山,一台機器得10層樓房那麼高。經過發展與技術革新,電腦在“形體”上也進行了“減肥”,從大型機、小型機、微機,到筆記型電腦,直到今天的手機。網際網路從最初的點對點連接,到局域網、專用網,到全球網際網路,從有線網也拓展到無線網。手機遇見無線網際網路,如同金風相逢玉露,勝卻了人間無數相遇。可以説,手機天然不是電腦,但電腦天然就是手機。這緣于在迄今為止所有的資訊設備中,手機離人最近。

  除手機外,離人近的設備還有手錶、手鐲、眼鏡、項鍊,甚至衣服等。這些都是天然的資訊接收與發送設備,也將是第四代資訊革命下一步的發展趨勢。所以這個時代我們稱之為“資訊穿戴時代”。

  第五次資訊革命——生物計算

  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看出,資訊技術的發展,實際上就是資訊載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石頭、木頭、竹簡、紙張、電話、電視、電腦、手機、穿戴設備,其發展過程的特點就是離人越來越近。

  設備離人越來越近,但總歸還是有距離的,也是有間隙的。第五代資訊革命,就是實現資訊設備和人的零距離。在和一個遠隔千里的朋友聊天,這個朋友如在眼前般栩栩如生。對方以一個3D立體的方式直接“站”在你面前,那是一個虛擬的人,表情、語言、動作完全是遠方那個真人的克隆版。你的眼睛裏植入了一種特殊的生物晶片,就像現在注射“疫苗”一樣,遙遠的物體會通過數字波在你視網膜上成像。

  這個時代,資訊設備真正成為了人體器官,或者説人體器官已完全具有現代資訊技術的處理能力。資訊技術已經和生物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了。古人“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夢想得以真正實現。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接種一種“牛痘”似的生物物質,就能讓人的器官在原始的資訊處理能力的基礎上增加現代資訊技術的處理能力,人就有了所謂的“特異功能”。人與資訊融為一體,而這個時代我們也可以稱為“資訊生命時代”。

  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是“資訊思維”

  知道人類資訊革命的發展趨勢,我們還會相信那些所謂的“網際網路思維”嗎?其實這思維那思維,五花八門,三教九流,一言以蔽之就是“資訊思維”。也就是站在資訊的視角看問題。如果有網際網路思維的話,那麼之前為什麼沒有電話思維電視思維?為什麼沒有電力思維?為什麼沒有蒸汽機思維?網際網路是一種讓資訊生産和傳播成本幾乎可以為零的技術。所以,沒有網際網路思維與非網際網路思維之分,只有高資訊成本與低資訊成本之別。低資訊成本的行業一定會顛覆高資訊成本的行業。資訊技術的發展,就是不斷地尋求資訊的低成本。網際網路上所有模式,一定會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比如微信,它改變了資訊交流方式,但沒有改變資訊交流本質。在微信中建立一個同學群,可以把失散多年的同學聚在一起聊天。在沒有微信的時代,我們同樣會有這樣的聊天,只不過是會定一個地方,定一個時間,一個個通知,然後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暢聊,然後散去,但這種方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有了微信,聚會交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它用的是碎片時間,不用見面就可以看到對方模樣,聽到對方的聲音,效果一點也不差,一些當面不愛説話的同學也用可以文字、用符號等多種形式、多種載體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見解,分享自己的奇聞異事。

  再比如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不就是幾千年前就存在著的農貿集市嗎?幾千年前,人類為什麼會聚集在一起扎成一堆做生意?表面上是為了交換方便,實際上是為了方便獲取資訊:打聽供求、比較價格等。人們要知道生産什麼,想知道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到市場人多的地方一打聽就知道了,人聚集多了,交頭接耳就方便了,資訊就可以加快流動。這就能解釋,人為什麼喜歡聚集,為什麼會有城市化。那麼,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呢?當人與資訊合二為一時,人們就不需要物理上的聚集,資訊聚集就可以代替了。所以,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虛擬城市就會出現。人們便可真正實現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城市中的“田園”佳境。(作者係亞洲開發銀行註冊諮詢專家,曾主持過多個“國家重點新産品計劃”、“863計劃”和“核高基”等重大科研課題,負責組織實施數十個國家部委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資訊化建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