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東風吹來花千樹

  • 發佈時間:2015-07-06 03:34:57  來源:吉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2月7日,國務院印發了《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提出改革公司註冊資本及其他登記事項,進一步放鬆對市場主體準入的管制。同年3月1日,新《公司法》實施,實現註冊資本認繳制,以此為標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大幕正式拉開,工商機關作為政府的綜合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大戶”,承擔著105部法律、204部行政法規和128部規章的執法任務,站在了改革的最前沿——

  這是一組改革釋放出來的“紅利”——四平市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來,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2723戶,平均日生成62.25戶,市場主體總量達13.13萬戶。其中,新登記各類企業3268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428戶,個體工商戶18027戶。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著重解決商事登記門檻高、註冊難等諸多問題,激發了市場活力,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自去年四平市推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來,市場主體正迸發出汩汩活力,迎來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寬進”:降低門檻簡化手續

  6月4日,記者來到四平市工商局採訪,看到的、聽到的都讓人振奮。

  韓彥霞是四平市萬通鼓風機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萬通風機是她創建的吉林省著名商標,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推行後,註冊資本由實繳變認繳,她的公司註冊資本由215萬元一躍提升到1000萬元,企業發展前期的資本壁壘一擊而破,企業也變得更加自信。“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競標,現在敢去試一試了。”韓彥霞興奮地説道。

  改革的紅利不僅為企業帶來了自信,取消註冊資本最低限額限制和首次出資比例更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機會。27歲的馬慧鵬同樣嘗到了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甜頭,輕鬆實現了創業夢。對網路的濃厚興趣讓剛剛畢業的他萌生了開辦網路廣告公司的想法,但是註冊此類公司需要50萬元的註冊資金,對於像他這樣的年輕人,高高的門檻讓他感到無能為力。2014年2月,他在網上得知了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消息,馬慧鵬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同年4月,他帶著身份證和房屋租賃協議來到工商局進行註冊,僅用了一天的時間,他創辦的同點廣告傳媒有限公司就正式運營了。

  降低資本門檻、鼓勵培育更多企業,一直是四平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重點。過去,企業獲取營業執照需要到審批部門進行審批,審批通過後,帶著許可證才能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也就是“先證後照”。這讓許多企業進入市場前要經過重重“考驗”,在獲取營業執照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隨著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推進,四平市工商局全面推進了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的工作。根據國務院公佈的“前置改後置”工商登記審批事項目錄,四平市工商局明確了34項審批事項的前置,152項前置變後置,同時取消40項審批項目,為企業“開閘”。

  從“實繳”到“認繳”,從“先證後照”到“先照後證”,從“前置”再到“後置”……事實證明:簡政放權,降低市場主體準入門檻對促進市場主體加快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改革的持續發力激發了市場的主體

  創造力,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便利”:集中登記一站審批

  走進四平市政務大廳,百興商場經理王志軍正在工商登記窗口前諮詢辦理業務所需的手續及流程。王志軍要在四平市百興商場引進一家醫藥企業,需要變更企業名稱。“百興商場在鐵西區,以前要在鐵西工商分局辦理,現在工商、稅務、質監和公安刻章部門都集中在政務大廳,更方便,服務也更好了。”王志軍説。

  如今,像王志軍這樣在政務大廳享受“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成為了四平市企業負責人津津樂道的“新常態”。工商登記從“大門宅院”走到了“臺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往,四平市的工商登記機關較為分散,企業需要按照所在區域到各分局辦理業務。不僅要按地域區分,除了經濟開發區內所有的企業由經濟開發區分局登記發照外,企業註冊資金200萬元以上的要到市局辦理,200萬元以下的按照屬地在分局辦理。複雜的登記區分條件曾一度搞得企業“暈頭轉向”,為企業帶來了不少麻煩。

  6月1日,四平市工商局抽調分局的工作人員進入政務大廳,市區內的所有企業實現了在政務大廳集中辦理工商登記,不再區分地域和註冊資金,工商登記窗口由4個增為6個。

  行政審批辦主任孫婷告訴記者,到政務大廳諮詢、辦理業務的企業越來越多,下一步將對企業檔案實行電子化,在政務大廳設立企業檔案資訊查詢觸摸屏,方便企業查詢檔案。

  鄒麗晶是四平市華野旅行社的負責人,最近正在籌辦著開家分店。對於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帶來的便利,她深有感觸:“企業的總店和分店不在一個區,不統一在政務大廳還真搞不清要去哪登記,現在不僅辦理方便了,速度也很快,我一個工作日就拿下了營業執照,特別方便。”

  除了工商登記更加方便,四平市還取消了市場主體年檢制度,實行市場主體年報公示制度,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實現了全市信用“一張網”。

  對改革市場主體年檢制度的呼聲由來已久,主要是由於以往年檢制度過於繁瑣,給企業添了不少麻煩,市場主體年報公示制度是信用建設的重要手段,現在企業只需要在網上下載表格提交即可足不出戶完成年報。

  主動試水:出臺法規建立平臺

  “‘寬進’並不是隨意進入。在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一個規範有序的營商環境對保障市場主體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四平市工商局局長陶立春一語中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監管要有據可依,任何一個政策法規的起草、出臺都包含了改革者對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深層次的思考和反覆的推敲論證。陶立春見證了四平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全過程,他用“重磅炸彈”形容連續出臺的各類政策法規。

  四平市工商局主動試水,先後徵求37個部門的意見,結合四平市實際,多次諮詢法律顧問團,通過市政府法制辦的合法性審查,用陶立春的話叫“拿著放大鏡和顯微鏡來研究”。各部門監管職責分工,如何實行信用監管,實現部門聯動協同監管等一系列條款,經過反覆的論證得以確定,並最終定格在5月18日由四平市政府制定下發的《四平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後續市場監管辦法(試行)》中。

  與此同時,四平市政府服務中心研製開發了市場主體行政許可監管資訊平臺,企業是否進行了審批,是否取得了相關部門的許可一目了然,從技術層面破解了資訊不對稱的難題。同時還加大對市場主體年報公示的宣傳、督查、通報力度,開展了百日督辦行動,並定期對企業資訊公示內容進行抽查。

  此外,實行企業經營異常名錄成為約束企業的“法寶”,四平市工商局對未按照規定履行資訊公示義務,所公示資訊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或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取得聯繫的企業將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並通過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列入滿3年,仍未履行義務的將被列入嚴重違法企業名單,3年內企業法定代表、負責人將不允許擔任其他企業的法定代表人。

  “機關圍繞基層轉,工商圍繞企業轉,登記圍繞項目轉,監管圍繞民生轉;服務上做加法,準入上做減法,監管上做乘法,作風上做除法”,在四平市工商局的大廳內,挂著這樣兩塊醒目的牌子,被他們稱為“四轉”和“四法”。今年2月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向四平市工商局頒發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遼寧、青海、重慶、浙江等省(市)內16個單位赴四平市工商局學習考察交流。

  在改革的路上,四平市工商人正蹄疾步穩,繼續前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