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歐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訪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

  • 發佈時間:2015-07-02 08: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禹洋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就中歐關係發展的相關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

  記者:此訪正值中歐建交40週年,您認為中歐關係目前處於怎樣的階段?

  趙俊傑:中歐建交40年,可以説雙方關係到了“不惑之年”。在這期間,儘管經歷了起起伏伏,但中歐關係總體處於上升期,雙邊關係從夥伴關係發展到戰略夥伴關係,又繼續發展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而且在“不惑之年”迎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目前,從政治上看,中歐雙邊高層互訪頻繁,在氣候變化、地區安全等國際性問題上攜手合作,達成了諸多共識;從經貿領域看,雙邊貿易額迅速擴大,2014年突破6000億美元;從人文交流來看,中國到歐洲的遊客數量不斷增加,在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也迅速發展。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歐關係的發展依舊存在問題,雙方政治互信還有待加強,需要排除負面因素的干擾。經貿往來方面,雙邊貿易摩擦不斷,仍需通過談判和協商制定更加清晰的規則,推動貿易便利化。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重視問題和不足,有助於雙邊合作更穩、更快發展。

  記者:您如何看待中歐在投資和産能合作方面的潛力?

  趙俊傑:中歐産能合作可以分宏觀和微觀兩個板塊來看。宏觀主要是指核能、化石能源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能源,中歐可在這些領域開展産能合作,共同提升能源安全。微觀方面是指高鐵、裝備製造等領域的合作,這方面中歐雙方具有互補優勢。中國經過多年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培育了先進的技術,積累了豐富經驗,但中國國內需求有限,企業需要走出國門尋求新的市場,而歐洲智慧城市建設、交通改造和基礎設施升級正在進行中,恰好有這方面的需求。

  産能合作比傳統貿易的成本更高、投資更多、技術要求也更高。中歐産能合作是雙方經貿合作深化的重要表現,從傳統貿易上升到高附加值、高精尖技術領域的合作,表明雙方經貿合作邁上了新臺階,這對中歐務實合作的推動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

  記者:受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和近期希臘債務問題的影響,很多人對歐洲經濟表示擔憂。您認為,歐洲目前的經濟狀況對中歐關係有怎樣的影響?

  趙俊傑:歐洲近來的經濟狀況差強人意。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老齡化問題提前到來,再加上希臘債務危機,各類負面消息撲面而來,很多人誤認為歐洲經濟即將進入衰弱期。但是,看待歐洲經濟,不能因短期內出現的負面消息就否定其發展前途,要看其應對危機的政策和長期發展戰略。

  歐洲各國一直在努力推動一體化進程,即便是在遭遇歐債危機衝擊的情況下,德國等經濟較為穩定的國家依舊以長遠的眼光堅定地支援歐洲一體化發展,力圖通過一體化創造更大的市場,拉動整個歐洲的經濟復蘇。同時,歐盟出臺了“歐洲2020戰略”,擴大投資,推動大項目的實施,並且加大科技研發和高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方向是正確的。

  事實上,“歐洲2020戰略”,包括新出爐的“容克投資計劃”,與中歐關係發展的長期規劃都是一致的。中歐雙方一直在推動大型合作項目的落實,中國對歐投資也呈現快速上漲趨勢,這與歐洲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不謀而合。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及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設立,都將助力中歐在産能、投資等領域的合作,把雙方的利益、長短板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同時也能幫助歐洲經濟為復蘇積蓄正能量,助其迎來經濟發展“第二春”。(經濟日報記者 禹 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