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糧補一樣給牛補,用保護價收購鮮奶
- 發佈時間:2015-06-30 02:31:5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陸書鑫鄧喜林
“我們生産的脫酸牛肉,最好部位的牛肉每斤能賣到120多元,切割出的碎肉每斤也能賣到40多元。”黑龍江墾區紅興隆管理局畜牧局局長宮海燕説,但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即便市場空間很大,可公司達産率卻很低,根本原因就是牛源不足,養殖規模還沒上來。而掣肘養殖規模的一大根本原因就是缺資金、缺補貼。
成本高企制約“從分散向集中飼養”積極性
“哞、哞、哞……”自6月中旬以來,寂靜了三年多已整體搬遷的黑龍江墾區紅興隆管理局八五二農場第五管理區第6作業站的空巢營區內,不時傳出陣陣牛叫聲。原來,紅興隆為優化現代農業結構,開始大力發展乳肉兼用牛和優質奶牛。
紅興隆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土質和水質優良,環境優越,生産出的牛肉和鮮奶品質上乘,市場銷路特別好。可如此好的産品和市場空間,為何養殖存欄量上不來呢?
在友誼農場第十管理區第三作業站肉牛養殖戶劉長髮家看到,13頭肉牛擁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牛圈裏。他説:“養牛需要空間大,資金投入相對很高,勞動力使用量也多,一般家庭也就養殖幾頭。”
其實,紅興隆借助環境優勢,在上個世紀90年代便提出了發展家庭牧場的號召,將牛産業作為實現增收基礎性産業,但由於受資金、人力和場地等多種元素的困擾,多處於家庭分散粗放型養殖狀態,存在養殖成本高、生産模式簡單、綜合效益低等問題,導致養殖積極性不高。
為做強做大牛産業,農場明確了産業發展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粗放型向集約型、數量型向品質型、家庭型向合作型轉變的思路。
市場持續低迷,急需從肉、奶到飼料的補貼政策
八五二農場以籌集社會資金、按入資份額分紅的方式,吸納595名社會人員入社,融資5300萬元,成立“犇犇奶牛養殖合作社”,從智利引進純種高産荷斯坦奶牛1000頭。
不過,眼下犇犇奶牛養殖合作社理事長王東光對奶牛業發展存在擔憂:
合作社雖然增強了融資能力,但要想實現規模化生産,資金缺口還是很大;鮮奶市場價格不穩,去年每斤為4.2元,現在降到3.9元,養殖效益很難保證;養殖風險大,雖然為每頭牛都上了保險,一頭牛最高保額1萬元,但損失一頭成本就是2萬多元;合作社實行“零污染”養殖,糞便實行乾濕分離,幹糞便通過堆肥還田和生産有機肥,尿液通過三級氧化變成無害水進行地表和地下灌溉農田,這些都需要資金,對合作社來説壓力非常大。
王東光非常想得到政策支援,保證奶牛健康持續快速發展,譬如像糧補一樣給牛補,鮮奶像糧食一樣享受保護價,環保項目投資由國家負擔或按照比例給予補貼。
在犇犇奶牛養殖合作社了解到,為加快牛業現代化養殖步伐,以“經營委派”的形式聘請“職業團隊”進行託管式養殖,實現了按活動量對每頭牛進行健康分析和全日混合飼喂。
東北農業大學碩士養殖場技術員劉春東説,隨著基地發展壯大,飼料的需求量也會大增,需要有足夠土地來種植優質苜蓿和全株青貯玉米,這是制約産業發展的又一個問題。為解決飼料用地問題,農場出臺專門政策,劃撥了飼料地,但因受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的影響,需要上交土地利費,這就增加了飼料成本,相應帶來養殖成本提高,削弱了市場競爭力。“如果國家對飼料生産出臺單獨優惠政策,養殖有保證不説,市場競爭也同樣會增強”。
設立低息貸款助推乳肉兼用牛研發
犇犇奶牛養殖場在多重政策需求中發展,雙鴨山農場雙新乳肉兼用牛養殖場也面臨著“政策饑渴”。
7隻剛剛出生的胚胎移植乳肉兼用牛犢在“犢牛島”中神態各異,十分惹人喜愛。技術員李棟説:“這些小傢夥出生可不容易,是我們花了6年時間才改良成功的。乳肉兼用牛改良技術的成功填補了黑龍江省的空白。”
李棟介紹,乳肉兼用牛改良技術的成功是令人欣喜的,但過程是十分艱辛的。由於沒有科研經費,農場畜牧科及基層畜牧技術人員13人共同出資46萬元,與黑龍江農墾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合作,但由於受資金限制,技術攻關進程相對較長。
李棟最大的願望就是國家能撥給專門的科研經費,不斷進行新技術探索,切實提升科學化養殖模式,發展壯大牛産業,儘快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據悉,因受資金限制,乳肉兼用牛群規模壯大十分困難。在農場的鼓勵扶持下,成立“雙新奶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的形式進行增資擴股,新吸納社員187人資金554萬元。資金進入以後,合作社建起了乳肉兼用牛大型養殖場,新建了530平方米榨乳廳。
李棟測算,養殖乳肉兼用牛,每頭母牛産乳期産奶量可達5噸,能帶來收入1萬多元,加上牛犢出售所得,每頭牛可增收近1.5萬元。“如果能設立專門的畜牧業低息貸款的話,我們就會有充足資金做保障,到2020年乳肉兼用成母牛存欄將超1000頭。”李棟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