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網際網路+”服務業
- 發佈時間:2015-06-26 14:32:15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家鄉朋友近日來京,飯桌小酌,離開時掏出手機翻開一眾打車軟體,嫺熟地呼叫了一輛Uber。記者不解,在一個Uber覆蓋不到的江南三線城市,私家車保有量較大的情況下,手機裏竟然能輕鬆找到滴滴打車、Uber等軟體。朋友抱怨道:“晚上應酬完,現在不用打車軟體都叫不到車了!”而在從前,打車並非難事兒。
無獨有偶,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由“網際網路+”升級的“打車”行業,用戶體驗也在逐漸變差。前幾日微信朋友圈就有人抱怨“深夜三里屯Uber叫車,第一輛凱迪拉克稱目的地太遠去不了,第二輛寶馬5係號稱不熟路不願去,最後被一輛國産紅旗送回了家”。也許這句耐人尋味的話略帶調侃地質疑了豪車Uber司機的目的性,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Uber之類打車軟體的拒單率正在升高,而真正抬高這一數據的是中國特色的“刷單”。
在大量資金涌入“滴滴”、“Uber”之類的打車軟體,用高額補貼搶佔市場的背景下,一種中國式的打車作弊悄然而生——“刷單”。“一週開滿70單,一週不管做多少,都會補滿7000。”記者4月末打車時從Uber司機處得知,這讓國內燒錢鼻祖滴滴都瞠目結舌。為了獲得高額的獎勵,完成不了任務量的司機紛紛想辦法。UberCEO特拉維斯不久前宣稱Uber在華每日訂單量是100萬單,但僅淘寶一個渠道就産生了20萬左右的Uber乘客渠道。
職業刷單的方法不同,有的刷單團隊會一行四人坐車,各自持有多個賬號,短途距離一次上下車;另一種刷單團隊有虛擬運營設備,不坐車也能刷,只需要告訴他們車牌號和位置,他們就會盯到你,然後虛擬跑一段形成訂單;自刷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通常刷單者會購買一個可以修改串號的手機,或者擁有多個手機,同時登錄多個乘客賬戶和司機賬戶,有的一週收入能達到2萬左右。所以,當你叫車時,拒絕你的自己沒準在“自嗨”呢。
當你在路邊打車時,發現空車司機邊看著手機,邊衝你搖手——嗯,他們在用滴滴打車,是來接預約客戶的;但當你打開自己的滴滴打車軟體叫車時,卻發現司機以各種理由拒絕你——嗯,他們在忙著刷單完成任務。那“網際網路+”究竟是提升了我們的服務體驗還是降低了?這針對的還僅僅是坐不坐的上車,當你好不容易盼來了司機,卻發現他除了聽導航一無所知,開車時快時慢,還經常走錯路……我們不禁要問,網際網路降低了服務業的準入門檻,是否也降低了服務的水準?
再看看其他行業,家政、快遞、美容等都在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快速擴張,也産生了“河狸家”之類的知名到府美容服務軟體,同時,速遞易、蜂巢等智慧櫃開發商也紛紛獲得順豐、阿裏等行業巨頭的投資。然而人、財一窩蜂式的涌入,是否等同於成功?“‘河狸家’剛出來做推廣的時候我就使用了,確實服務不錯,但是現在到府服務的品質越來越差,做出來的指甲看著挺好卻不結實,價格也快趕到府店了。”一個較早使用移動互聯網美容軟體的顧客告訴記者,同樣的體驗也來自於按摩等服務業。
如果僅僅把“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推廣宣傳的渠道和手段,顯然並沒有抓住網際網路思維的精髓。通過海量的資金砸市場,通過噱頭吸引顧客而非注重服務本身,恐怕是本末倒置。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服務?還是消費者説了算。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