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詳論:日本經濟實現復蘇的關鍵在哪兒?

  • 發佈時間:2015-06-26 14:0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日本頻道北京6月26日電 原題:製造業在日本經濟復蘇中的角色探討

  作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李毅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本網特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李毅在《日本學刊》2015年第3期發表《製造業在日本經濟復蘇中的角色探討》。(全文約2.1萬字)

  李毅認為,作為一個融匯了時代元素且正在經歷著深刻變革的未來型産業,當代製造業將以創新母體的角色成為後危機時代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解決其今天轉型中的結構性問題進而重返世界經濟前沿,關鍵在於通過對産業優勢的變革與傳承找準未來經濟發展的支點。

  李毅在文章中指出,在人們的習慣性認識中,製造業往往是與即將成為歷史的工業經濟時代聯繫在一起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製造業在一國GDP中所佔比重逐步降低,自然其作用也在同步發生變化。但這種認識也許僅看到了以往發生的一些歷史現象,遠不是事情的全部。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在經歷了資訊技術泡沫和次貸危機的慘痛教訓之後毅然重返製造業的事實,就清晰地提示了這一點。因此,討論製造業發展的當代意義,探索今日的製造業在工業發達國家可持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新興工業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現實課題。

  在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低迷之後,近年來的日本經濟復蘇大體處於一種波動狀態。根據日本內閣府的統計,由於2008~2009年世界性危機的衝擊,日本實際GDP年增長率分別為-3.7%和-2.0%,2010年短暫升至3.4%後,2011年又受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再度下滑至0.4%。其後的東北振興,雖使日本經濟有所上揚,但起色不大,即便“安倍經濟學”出臺後,其宏觀經濟起落不穩的現象也未得到明顯的改變。

  伴隨經濟的這種波動性增長,圍繞著以促進復蘇為目標的産業發展著力點這一問題,日本學術界有不同的學術觀點與政策主張,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客觀地來看,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中,相對於製造業的強勢發展和它所獲得的巨大世界性影響,日本的服務業確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及其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傳統産品尤其是那些大眾化、標準化産品的生産上,日本必然會遇到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且,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經濟發展的內部結構也確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日本經濟內部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必須得到妥善解決,日本的産業結構和産業發展模式確實需要變革。

  那麼,電力供應緊張、勞動力資源緊缺是否一定要用放棄製造業的辦法加以解決?在目前時段,變革的方向是否必須是實現脫工業化的發展?再進一步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是否就是拜製造業所賜?這些問題事關重大,恐怕值得商榷而不易匆忙下定論。另一方面,上述討論事實上並不糾結于應當發展服務業還是製造業,兩者的發展本身就不是一個線性的替代關係,而是一個以什麼産業作為發展的基礎以實現日本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進而給人們提出了“日本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這樣一個深層次的問題。顯然,這已不僅僅是關於週期性經濟恢復的討論,即不再限于對日本景氣的觀察與判斷,而是關係到日本今後長遠發展之大計,關係到21世紀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鋻於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花大力氣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而其複雜性則要求我們進行一種歷史的認識。

  (一)製造業發展與日本經濟成長相關性的歷史認識

  儘管目前的日本經濟發展尚在波動之中,是否開始走向復蘇還有待觀察,但日本仍是一個世界經濟強國,這是事實。作為經濟強國,日本的經濟成長與其作為實體經濟重要代表的製造業發展之間存在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我們的分析從對這一問題的歷史認識開始,也就是基於它的發展過程來討論問題。

  1.日本成長為一個世界經濟強國的歷史檢視

  在世界經濟的發展史上,日本是以典型的後起者身份出現的,即日本是一個後起的發達工業國家。儘管它的崛起與趕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分析日本的身份轉換與其製造業發展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推進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而且那些經濟轉折節點更便於進行歷史的觀察。

  首先,在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由幕府制的封建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時期,正是符合日本特點的工業革命大規模展開,才使日本得以將幕府時代歷經兩個多世紀逐步建立起的傳統地方手工業,從手工作坊的區域性生産轉變成為機械大工業的開放式生産,從而在生産方式的變革與産業的發展方面奠定了日本社會進步的基礎,使其搭上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列車。其次,利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的發現和內燃機發明為標誌的新科技革命到來的時機,日本審時度勢,大力進行人力資本的培育和內部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實現了由近代匠人手工藝為基礎的技術體系向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工業技術體系的關鍵性蛻變,從而使它的經濟發展建立在堅實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之上,保證了日本在20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夠勝出。再者,在戰後總結戰敗教訓,經濟向民主化、非軍事化的和平發展軌道轉變的時期,能夠反映這種變化的最重要表現,是日本的科技與工業實現了為經濟發展、為大眾服務的轉型,因此才有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日本奇跡”和其國家經濟的繁榮。最後,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的技術迅猛發展及更深刻的經濟轉型到來的時刻,日本卻罕見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這一時期,作為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製造業發展陷入了低迷狀態。即在技術發展方向上,與當代資訊技術的核心技術——數字技術發生了最初的背離;在産品的生産與創新上,與市場需求的當代變化産生了脫節。由於過多地固守已有的製造技術,日本失去了本來可能擁有的與網路技術結合的大眾市場。

  由上述軌跡可見,在日本自近代崛起至今的近一個半世紀時間裏,其經濟發展的成敗,即無論是取得輝煌的成就還是跌入曲折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和其製造業的發展狀況同鳴共振、緊密黏合在一起的。也許這正是製造業所扮演的實體經濟角色所導致的結果。

  2.當今製造業在日本經濟發展中所處位置的現實考證

  今天,世界已經進入到使用大數據的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現代産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高科技化,與其他發達工業國家一樣,日本的製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也明顯呈現出下降的局面。據日本總務省的統計數據,2013年日本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已下降為19.9%。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識製造業在當代日本經濟中所處的位置,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對經濟復蘇乃至可持續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重大現實問題。

  第一,作為國家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象徵的品牌産品,大多在製造業領域産生。例如,作為大眾消費品的汽車,依然是由豐田、本田這些製造企業製造的,在不斷創新中把産品推向全世界的消費者,並以其自身的節能和實用性等特點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眾多國家消費者青睞的産品。再如,作為重要的生産工具甚或是今後所謂智慧製造代表的機器人産品,尤其是産業機器人的製造,多由被稱為全球“四大家族”成員的安川電機(YASKAWA)、發那科(FANUC)等領銜的製造企業所生産。目前這些産業機器人是活躍在許多工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生産領域的主角。

  第二,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曾是日本打敗舊體制、成就工業經濟社會的有力武器。新世紀以來,儘管日本經濟在轉型之中處於曲折的發展境地,但其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與其他産業相比,仍然保持著較明顯的優勢。根據日本經濟産業省的統計數據,在21世紀初,日本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為4.1%,高出了整個産業的平均值(1.1%)三個百分點。時至今日,日本的製造業,相對於其國內的其他産業如建築業、批發零售業和服務業等,勞動生産率的優勢依然存在,並且其勞動生産率的增長速度也是最快的。這正是日本得以保持世界經濟大國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第三,與佔比最高的研發投入相聯繫,作為基礎産業的製造業擁有最強大的技術開發能力和産品製造能力。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2014年科學技術研究調查》的最新數據,2013年日本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3.75%(居G8國家之首),而在其181336億日元的科學技術研究費總額中,企業的佔比為70%,其中製造業的投資為112615億日元,佔企業研究費整體的88.7%。同時,與這種強大的研發能力相對應,生産現場的靈活應對能力也是日本製造業在競爭中剋敵制勝的法寶。

  事實表明,迄今為止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諸多産業裏,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最強的依然是製造業,它是日本實現經濟復蘇所需的品質、效率和創新力的基礎,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影響因素。從這個意義出發,或者也可以説製造業是當今日本經濟復蘇的根本動力。

  (二)關於製造業仍是今日日本經濟復蘇根本動力的推論及理由

  分析日本製造業立國的歷史軌跡,並不是要重回以往的工業經濟時代,而是嘗試用演化經濟學的觀點去認識經濟成長與製造業發展之間的歷史相關性。客觀地觀察製造業在當代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位置,也並不意味著認可日本的製造業一如既往地沿著戰後多年形成的慣性軌道前行,就能保持日本的世界經濟大國地位。恰恰相反,正如本文的開頭所述,必須承認製造業在今天日本的經濟轉型和産業發展中面臨著棘手的結構性問題。本文之所以要在上述分析之後做出製造業發展仍是日本經濟復蘇的根本動力這樣一個推論,或者説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是基於兩方面的理由:其一,是對新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製造業的發展與變動及其可能存在的若干規律性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即對製造業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新角色的認識;其二,是對日本經濟復蘇和重振國際競爭力所選支點的討論。

  1.當代製造業正在經歷的新變化及其作為創新母體的新角色

  産業發展史的記錄顯示,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進入後工業化社會以來,其對本國製造業的發展所做的反思與變革就不止一次。尤其是21世紀的IT泡沫和金融危機後,美國“重返製造業”的戰略行動成效顯著,其産業的變動軌跡耐人尋味。對此,人們先前關注最多的還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關係的處理,已有諸多的討論,美國顯然吸取了這方面的深刻教訓。但是,事情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解讀?即,與日趨顯現的新的工業革命端倪聯繫起來,這一變動軌跡是否意味著在新的技術經濟條件下,製造業本身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

  就目前能夠觀察到的産業變動情況來看,變化之一,是産業邊界的模糊與産業融合的現象日顯。即新技術産業應用步伐的加快,推動著生産邊界的擴大和市場對産品服務的廣泛需求,使得製造業的生産與生産性服務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可能需要對先前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劃分重新認識。而生産上前後接續的上下游産業,也正開始作為不同的生産工序日趨融合為全産業鏈條上的各個生産環節。

  變化之二,高科技的興起與其應用産生的高度創新能力,有可能改變先前的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的定義。如現代技術的快速産業應用,使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的劃分不再像以往那麼單一。傳統産業的華麗轉身,即某些傳統産業變身為高技術産業的例子在逐步增多。比如,傳統的紡織業變身為新材料産業,就是最為典型的事例。

  變化之三,網際網路技術打造的新平臺,有可能使昔日的生産組織形式出現顛覆性的變化。靈活的設計方案的網路採集,滿足客戶需求的個性化生産,觸角遍及各地的物聯網絡維繫,把整個生産過程變成了設計者、生産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遊戲。同時,這一異常高效的新型生産方式,也將不再受地理位置與區域上的距離限制。

  變化之四,也是最重要的變化,即與上述的變化相聯繫,製造業也許不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産業形態,而是將擔負起創新母體的重要角色,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説,遵循熊彼特關於“創新”的定義,製造業成為創新發生的核心環節、培育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和保持競爭優勢的強力支點。也許這才是今日美國堅定地重返製造業這一行動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正是今天的日本要實現強勁的經濟復蘇,不可能離開製造業深度發展的深層次理由。因為,今天能夠擔負起經濟發展支撐作用的製造業,是一個融匯了時代元素且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的未來型産業。對於國際經濟領域裏的競爭者來説,誰能夠儘早地認識到這一點,誰就有機會贏得未來。

  2.製造業是日本重振經濟、重奪國際競爭優勢的強力支點

  由上述認識可知,在經濟轉型、時代變換和産業變革面前,要使一國的經濟能夠克服不利局面,實現根本復蘇和平穩增長,能夠適時地認識産業和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是關鍵。雖然日本與美國因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狀況,不能不説與它對上述的變化缺乏適時而深刻的認識有著高度的相關性。

  日本未能在這次經濟轉型中及時地感知新的科技革命推動下製造業已經發生的深刻變化,長時期沉浸在以往成功的喜悅中,固守以往的硬體製造優勢與製造模式,正是一種表現。可見,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復蘇乏力,不在於它在完成了工業化進程之後,依然把發展製造業置於重要的位置,而在於它未能恰當地認識和理解新的歷史時期製造業所發生的産業變革以及它所承擔的新的歷史角色,因而也就未能主動地去進行適應這種新角色的變革。而且,就日本經濟的實際情況來看,要實現強勁的復蘇就需要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這在事實上恰恰是和日本製造業的變革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那麼,已經處在深刻的經濟轉型與産業結構變化中的日本,為什麼沒能儘早地採取有效的應對戰略以扭轉經濟發展的不利局面?儘管其中的影響因素是複雜和多方面的,但是,在轉型與變革的浪潮衝擊面前缺乏對自身特點的客觀審視,未能找到一個發展的支點,也許是一個不應當被忽視的重要原因。因為一個經濟體要認識變化、進而有效地應對變化,最基本的前提是需要對自己的産業狀況及其演進歷史有客觀的、清醒的認識,這是應對變化的主體和基礎。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激烈國際競爭時代,符合國情的差異化戰略和長期積澱形成的産業發展支點,對於一國在競爭中勝出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無法替代的。

  因此,對於今天的日本而言,要儘快打破其低迷的發展狀態,實現經濟的穩步復蘇,離不開它在長期發展中所打造的這種製造業發展基礎以及對這種基礎優勢的傳承。這也許才是日本在新世紀與歐美發達工業國家競爭可以運用的最得心應手的武器。當然,這裡所説的基礎産業優勢是動態的,需要日本憑藉其專長在製造業的變革中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新優勢,而不是像20世紀90年代的一段時間裏那樣,不知所措地盲目跟隨其他經濟體進行模倣和照搬。這恐怕是日本經濟實現根本復蘇所面臨的最大課題。不過,當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和世界性的産業變革浪潮,給日本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絕好的時機。而且,日本自身也存在著有利的條件,即它可以向自己取得成功的歷史經驗去學習,也可以反思近年來曲折發展的深刻教訓。如果它能夠在比較中把握住發展的産業支點,在變革中創造新的優勢,那麼日本經濟的發展是有前途的,它的真正復蘇亦會早日到來。

  (三)日本促進製造業發展的舉措及其經濟復蘇中的産業動向觀察

  正是由於製造業對於日本經濟發展在事實上的重要性,《日本工業復興計劃》作為“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行動框架之一,在2013年6月14日由日本內閣會議通過。其內容涉及以促進民間投資為中心的緊急結構改革,雇傭制度改革和人力資本培育,推進以爭奪科技制高點為目標的科學技術創新,建設世界最高水準的資訊社會,打造最有利於競爭的事業環境和實行中小企業、小規模事業者的革新等六大項行動計劃,並且分別設有具體的措施和主要成果目標。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安倍內閣又圍繞這一復興戰略多次進行討論與修訂,並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聯措施。

  作為一種重要的制度性因素,政策對産業和經濟的發展是有影響的,但是這種作用和影響是通過産業自身發展對其周邊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內在要求加以實現的,即將它視為産業發展的一種政策環境來看待,關注它與製造業發展之間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説,安倍的“經濟增長戰略”尤其是《日本工業復興計劃》的出臺,正是製造業作為日本最重要的基礎産業亟鬚髮展與變革的印證。經濟復蘇中的産業動向和産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更需要人們去關心。因為日本的經濟復蘇歸根結底是由産業的行動所決定的。

  第一,日本是目前的“機器人大國”,在産業機器人的技術與生産、供給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正是由於機器人産業的發展及其在生産現場的迅速普及,推動了勞動生産率的快速增長,才使日本贏得了“日本第一”(Japan As No.1)的殊榮。因此,日本在2015年1月制定了《機器人新戰略》,決意依據這個發展的有利基礎,重振日本經濟,同時也期待以此使日本再回世界經濟的前沿。同時,為著眼于解決目前日本面臨的所謂“發達國家課題”,即世界上最為嚴峻的老齡少子化所造成的勞動年齡人口不足和社會保障費用大增,日本為自己規定了機器人革命的三大目標,以及最近五年內在整個製造業、服務業、醫療護理、基礎設施和救災及建築、農業五大領域具體推進的政策措施。安川電機等日本機器人製造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亦正在紮實深入地展開。

  第二,中小企業在目前日本艱難的經濟復蘇中不可避免地處於一種弱者的地位,但是面對日益加深的企業全球化發展趨勢和人們對産業空心化的擔憂,在技術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地域中堅企業和中小企業,作為復蘇的一種基礎性力量被人們寄予了厚望,並被作為提高日本整體競爭力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圍繞對中小企業的支援、扶植,日本政府不斷制定各種法律和政策措施。而且,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也迫使日本的中小企業在主動應用IT技術進行業務運營、積極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與科研機構和其他部門合作、積極整合資源中,力爭提高自身的創新水準、保持企業的經營特色,以使企業能夠適應轉型時期的變化,在經濟復蘇中煥發出生機。

  第三,日本經濟發展的資源和市場條件,使其在現有的技術經濟背景下,尚不能改變經濟發展的外向性特點。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工業強國的身份,也決定了它仍然會把世界市場作為其主要的經濟活動舞臺。也就是説,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與全産業鏈的跨國生産和佈局仍將會繼續得到擴展。不過,在日本海外投資繼續擴大的同時,近期也出現了其調整在海外市場的投資與部分生産企業回歸國內的動向。同時,日本企業加速國內投資的消息也不斷傳出。出現這一動向的原因,當然有日元貶值、日本與海外的生産成本差距縮小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進一步來看,這是否是對美國重返製造業的一種跟進?還是意味著在新的形勢下日本製造企業在內外部市場上一種長久的新的分工佈局?這仍然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它對日本經濟的復蘇都會産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是後者,那麼影響將是深刻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新華網日本頻道特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及出處為“新華網日本頻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