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醫療市場令日本醫療産業界垂涎

  • 發佈時間:2015-04-18 09:2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張建墅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醫療市場令日本醫療産業界垂涎

  促進日本醫療産業發展已成為“安倍經濟學”的重要一環。而且,中國經濟不斷發展,使得新富階層成為日本醫療産業界眼熱的“美味蛋糕”。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就在各種打著高新技術旗號的醫療機構不斷應運而生的同時,日本近年來醫療事故卻屢有發生,其中不乏致死案例。

  醫療産業成為安倍經濟學重要一環

  4月1日,日本新成立一家國家級研究開發法人“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該機構由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和經濟産業省共同劃撥1400億日元籌建,並實施一體化管理,目的是“加速日本醫藥品和醫療機器領域基礎研究成果的實用化”,開發重點定位在癌症與罕見疑難病的基因治療、癡呆症與抑鬱症精神疾病治療等九大領域。

  促進日本醫療産業發展被賦予“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經濟增長戰略”支柱內容的地位。首相安倍晉三本人更是堅持“首腦推銷”路線,連年來多次借助國內外場合高調推介日本醫療技術的先進性,盡顯其為日本醫療産業拓展國際市場開山鑿路的意圖。安倍甚至把它當成外交資源,表示十分願意對俄羅斯發展遠東地區貢獻日本的先進醫療技術和經驗。

  醫療事故頻發暴露産業擴張急躁心理

  日本媒體近日披露,神戶國際高新醫療中心(KIFMC,簡稱醫療中心)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之間,共對7名國內外患者實施了“活體肝移植手術”,結果有4名膽道堵塞症患者在手術後一個月內因腎臟或肝臟病情惡化而死亡。死亡患者中兩名是日本人,另外兩名是印尼人。

  “日本肝移植研究會”的專家表示:“死亡率非常高,應該暫時停止繼續實施並調查原因。”目前,一個由人體器官移植專家組成的團隊正對事件展開第三方調查。

  該研究會指出,在大約7000名接受活體肝移植的患者中,術後1年的存活率為85%。由於需對健康的器官供體開刀(使供體同樣面臨健康風險),因而一般不主張對病情過重且救命可能性低的患者實施手術。(醫療中心)那麼高的死亡率有可能是對病情不適宜移植的患者實施了手術而造成的。此外,實施活體肝移植手術正常必須配備專科醫生6~10名,但該醫療中心在職駐院專科醫生只有3名,實施手術時需要聘請臨時醫生。有批評聲音指責該醫療中心的活體肝移植“手術體制不健全”。

  作為手術主刀醫生的田中紘一則表示:死亡的都是手術前病情不良、用盡治療辦法卻沒有收效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由於患者數量還偏少,很難説是正確的資料。將全面協助調查,等待結果。

  該醫療中心2014年11月才成立,是神戶市醫療産業城市構想的重要一環。醫療中心院長田中紘一今年已73歲,主持和參加過2000例以上活體肝移植手術,號稱日本肝移植外科手術“第一人”。有報道稱,讓他擔任醫療中心的首任院長,目的之一就是為前來日本的外國患者實施手術。

  而該醫療中心4月繼續實施第8例活體肝移植手術。副院長菊地耕三表示,不認為此前患者的高死亡率現象是醫療事故,院方有履行(醫療)倫理委員會的正規手續,如果患者有必要實施活體肝移植手術,今後將繼續進行。

  另一方面,日本厚生勞動省已開始收集該醫療中心的診療資訊,並向日本肝移植研究會和神戶市方面了解對事件調查的進展。厚生勞動相鹽崎恭久當天表示,研究會將進行核查並弄清情況。

  去年,上述類似手術高死亡率的案例也曾被披露過。2010年到2014年之間,群馬大學醫學部附屬病院消化器外科就有8名患者在接受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後相繼死亡。手術均由同一名醫生主刀,8名患者均在術後4個月內因肝功能衰竭死亡。該病院的最終調查報告結論稱:全部死亡事故均係主刀醫生過失造成,該醫生主刀的其他開腹手術中另有10名患者在術後死亡。

  日本媒體去年10月曾披露,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估算,日本每年與醫療相關的“意外死亡事故”在1300~2000件之間,近年因醫療事故導致患者死亡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

  比如,東京女子醫大病院2014年2月對1名兩歲的頜下淋巴管腫患兒實施手術。術後患兒在重症監護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3天后死亡。事故調查結果顯示,重症加強護理病房方面給患兒使用了人工呼吸機狀態下禁用的鎮靜劑異丙酚,用量更高達成人劑量的2.5倍。再如,千葉縣癌症中心發現,該中心自2012年9月到2014年2月,有3名接受同一醫生主刀的腹腔鏡手術的癌症患者在術後兩周內死亡,同類事故則達到9起之多。

  另據日本媒體近期披露,2013年4月,橫濱市立大學附屬病院一名50多歲的女患者因在營養管清理過程中被注入了高濃度醋酸導致小腸壞死而死亡。同年12月,山口大學醫學部附屬病院一名50多歲的女性在接受腎臟摘除手術時,因其他動脈被切斷,兩天后死亡。2014年2月,東京的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一名78歲女性在接受脊髓造影手術時,被錯誤注入了禁止在該手術中使用的造影劑而死亡。

  而去年鬧得沸沸颺颺的小保方晴子萬能細胞(STAP細胞)研究實驗嚴重造假問題,則充分暴露了日本意圖通過搶佔醫療科研前沿和高地助醫療産業國際擴張的急躁心理。

  日本緊盯中國赴日“醫療旅遊”人群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增長和社會福利保障的提升,中國醫療市場已然成為令日本醫療産業界垂涎三尺的巨大蛋糕。據稱,中國內地特定社會階層對赴日接受醫學體檢與治療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2014年,中國內地訪日遊客已達到240萬人次。4月11日到12日,中韓日三方旅遊觀光部門負責人會議又確立了新目標,即到2020年三方人員交流規模達到3000萬人次。隨著雙邊人員交流數量的回升與擴大,赴日“醫療旅遊”人群料將繼續擴大。因而,一方面中國國民在追求更先進、更高品質的健康服務消費的同時,宜深入而理性地審視國際醫療行業的實際情況與潛在風險;另一方面,中國醫療界仍應加速醫療科技與服務創新,全面提升自身的國內、國際競爭力。

  本報東京4月17日電 本報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