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付出那麼多,為何藍藻還未消失

  • 發佈時間:2015-06-26 07:34:40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錫8年治太,功過幾何?正值炎夏來臨之際,記者近日探訪了無錫的若干治太現場,感受這座城市8年的堅守、無奈與期盼。

  堅守:無錫為太湖也是拼了

  午後1時許,蠡園街道喇叭口藍藻打撈點,50多歲的周國良正站在打撈平臺上巡視。

  “今天雖然熱,但偏南風是第一天出現,基本沒有藍藻。”自從2007年被招募來撈藻,這位當地農民已總結出藍藻集聚的規律,“一是溫度35℃以上,二是偏南風連續出現兩天。”

  每天工作8小時,政府每天給付每人80元,每年從4月中旬一直撈到10月底……這樣的撈藻,無錫已堅持8年。“目前全市共有96個打撈點,120多條打撈船,1000多名打撈人員。”無錫市撈藻辦主任陳旭清説。

  當日中午12點38分,在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的中控室,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據:COD,23;總磷,0.17;氨氮,0.2。“我們廠2007年進行了提標改造,這些指標全部優於國家最高標準一級A。”談振嬌廠長説。

  新建、提標、完善管網……8年來,無錫在污水處理上狠下功夫,取得了難能可貴的“兩個相當”:70多座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量超過200萬噸,相當於全市供水量;8000多公里污水管網,相當於全市道路總長。

  8年,為了治理太湖,無錫不惜以GDP下滑為代價,關停數千家污染企業,直接投入資金近500億元……作為一座中等城市,這樣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只因為,無錫對太湖有切膚之痛!”無錫市太湖辦主任顧崗説。無錫水利局辦公室主任朱雙清坦言:“這些年無錫為太湖也是拼了!”

  無奈:為什麼藍藻還未消失

  然而,太湖藍藻至今並未消失,甚至一度集聚面積還高於往年;水質雖然向好,但也遠未達到人們所期待的理想狀態。這就讓很多人産生了疑問,“付出那麼多,為什麼藍藻還未消失呢”?不久前,幾幅太湖藍藻集聚的照片,便在網上引發圍觀。

  “首先想給大家澄清一個概念,太湖治理的效果並不能僅憑藍藻的有無來判定。”顧崗表示,十幾年前蠡湖(注:太湖位於無錫的內湖)由於水質太差,根本就沒有藍藻,經過多年的治理,水質改善後,現在反而有了藍藻。那為什麼還要撈藻呢?“這主要是防止過多的藍藻集聚後死亡發臭,從而導致太湖水質污染。”

  當然,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太湖水質改善尚未達到民眾期待。

  對此,顧崗提醒人們不要忘了太湖所處的區域環境。“太湖流域是我國目前經濟最發達、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人口密度是全國的10多倍,GDP佔全國的15%,單位國土面積産出的GDP是全國57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給太湖帶來巨大壓力。”他坦言,在經濟、人口都為增量情況下,太湖能夠“向好”已經很不簡單。

  期盼:正視治太的長期性複雜性

  “我希望全國人民都能正視治太的長期性複雜性。”朱雙清説,治太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精衛填海的努力”,寄望通過幾年時間就取得天翻地覆的質變,並不現實。

  不過,他對未來也有擔憂。“我個人看來,在治太問題上,無錫是全太湖流域投入最大、付出最多的城市,8年中累計投入將近500個億,未來無錫還能有這樣的財力來支援治太嗎?”

  除了錢的問題,顧崗認為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控制污染物入湖。“從蠡湖的治理歷程看,湖泊水質的改善,最根本的還是控制入湖污染物。控污做好了,事半功倍。”

  但控污並不容易。污染在水裏,根子在岸上。要解決污染入湖,最根本的辦法是全流域經濟結構優化調整。“調整並非易事,污染企業都退出了,卻沒有那麼多優質企業填補進來怎麼辦?這麼多人的就業怎麼解決?治太,不僅是個科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顧崗同樣強調,必須認識到治太的長期性複雜性。

  作為太湖治理綜合統籌單位的負責人,顧崗坦言,目前在太湖治理上“九龍治水”現象仍然存在,一些部門為了部門利益,仍然在上一些花架子工程。“不能説沒效果,但效果肯定不是最好的。我認為,當前應當把錢優先投向減污效果更好的項目上。”另外,他還認為,“要享受好的環境,必然要付出代價”——除了政府要堅定不移地付出,每個人也要從自己做起,付出自己的努力:比如節約用水、儘量不把洗衣機移到陽臺等等。本報記者杭春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