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際産能合作:中國為世界經濟“充電”

  • 發佈時間:2015-06-23 18: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當前,國際産能合作是中國領導人正在國際場合大力推動的理念與實踐,既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步驟,也是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的重要舉措。

  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23日就此表示,國際産能合作中,中國輸出的産能不僅是優質綠色和性價比高的工業産品,還有適用技術和建設工業園區的經驗,也包括産業鏈合作,實際是為世界經濟“充電”。

  他指出,産能合作不是新事物,工業化國家在各自經濟發展階段做過類似事情,但中國推出的國際産能合作有自己的特色、風格與氣派,體現了共用機遇(CHANCE)、基於互補性(COMPLEMENTARITY)也即比較優勢、重視互聯互通(CONECTIVITY)、強調國別針對性(COUNTRY—SPECIFIC)和各種發展戰略的結合性(COMBINATION),提倡協作性(COLLABORATION)和相容性(COMPATIBILITY),堅持商業性(COMMERCIALIZATION)和清潔性(CLEANESS),加上突出能力建設(CAPACITY或CAPABILITY)。這10個“C”初步構成一個理論和操作體系,令國際社會耳目一新,令疲弱的世界經濟為之一振。

  有人講,當前全球産能似乎總體過剩,這可能是誘發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他們有一個疑問,就是中國向外轉移産能,是否會加劇國際社會的産能過剩和通縮風險?

  對此劉勁松認為,首先,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國際社會有爭論但也有相當的共識。共識就是這場危機並非緣于發展中國家工業“産能過剩”,而是發達國家金融業“虛火太盛”。

  發達國家搞工業化已經有200多年,是成熟的工業化社會,蒸汽機、電力機車、福特製流水線、網際網路、3D列印機器人、頁巖氣開發都源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社會,擁有極強的、大大超過新興市場的綜合産能,處於産業鏈的高端,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也是外溢效應的主要創造者。新興市場還處在工業化中期或初期,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産能潛力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它們怎麼可能加劇全球産能過剩呢?

  通縮問題並非緣於今日,成因也很複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出現在一些發達國家,那時還沒人講“産能過剩”呢!

  今天,通縮的危險仍集中在發達國家,主因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包括去杠桿化,投資動因不足,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産率下降,過度依賴非常規貨幣政策,未真正實行結構改革,與貿易投資保護主義也有關係。將通縮或通脹歸咎於新興市場國家,是很不公平的。

  是否存在“全球産能過剩”?作為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討論,但現實情況是:全球産能配置很不合理,有的國家産能過剩,有的國家産能嚴重不足。有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坐擁上千億美元的現金,卻不願投資實業,而是尋求避稅和金融市場逐利投機,這種情況不正常。

  劉勁松指出,南北經濟差距是産能過剩的另一重要背景。南方國家相當多還在前工業化社會,生産力與購買力沒有發揮出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工業産值只佔全球工業總産值的0.7%,僅有不到10%的非洲就業人口從事製造業。

  令人不安的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3/4家庭無電可用,南亞近30%的人口沒有電。幫助這些國家老百姓用上電,不僅是産能和經濟技術問題,也是道義問題。

  迄今為止,源於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只惠及15億左右的人口,如果通過産能合作,讓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也能進入工業化時代,全球需求不足的狀況勢必大幅改觀。

  近日,IMF、世行、OECD等國際組織紛紛調低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強烈主張各國增加投資促進增長。美國製造協會統計顯示,在製造業上每投入1美元,可以額外拉動1.48美元的經濟。1990至2011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全球製造業産值中的份額從17%增長至39%,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際知名學者指出,工業擴張與就業、生産率提高呈長期的正相關性,生産率提高絕大部分要靠工業部門來推動,過早“去工業化”只會阻礙經濟成長。

  2011年到2035年,全球電力投資預計達17萬億美元,其中3/5的投資將出現在非經合組織國家。撒哈拉以南非洲需要超過3000億美元的投資,才能實現2030年普及電力的目標。發展中國家的産能提升有巨大空間,也有很強的緊迫性,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承擔這樣的重任,需要東道國和投資國共同努力,需要南北國家合作應對。我剛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賓塞教授的文章,他説,當前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不亞於二戰結束之初,因為世界上有能力進行投資的資産負債表的分佈很不均衡。只有在非常規貨幣政策之外,實施大規模的投資和改革計劃,才能讓世界經濟走上增長路徑。

  劉勁松表示,還要看到,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工業化實現進口替代,進而擴大出口,改善國際收支,實現貿易平衡。這些國家興建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寄望大部分基礎建材能夠實現本土生産,以便減少外匯消耗,擴大本地就業。還有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國正為價格疲軟而苦惱,希望辦加工廠增加初級産品的附加值,實現産品和産業多元化。正因如此,發展中國家熱烈歡迎中國的産能合作倡議,認為正當其時,是雪中送炭。一些發達國家的製造企業和跨國公司也積極響應,因為産能合作將提供更多三方合作的商機。

  劉勁松認為,中國輸出的産能,不僅是優質綠色和性價比高的工業産品,還有適用技術和建設工業園區的經驗,也包括産業鏈合作,實際是為世界經濟“再充電”(RECHARGING)而非“加負荷”(RELOADING),是在發掘新的潛能、創造新的勢能、注入新的動能,是在支援合作夥伴強筋健骨、通經活血。中國在辦好自己事情的同時,正通過國際産能合作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産品,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實踐著互利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有利於國際社會構建更公平、更強健的供應鏈、産業鏈和價值鏈。(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