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樓市股市目前不存在“蹺蹺板”效應

  • 發佈時間:2015-06-19 07:3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8日上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初步測算,5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0.7個百分點、同比跌幅收窄。一線城市漲幅尤為明顯。與此同時,股市滬指在5000點附近接連受挫,讓市場各方紛紛猜測股市與樓市之間的“蹺蹺板”效應是否再度出現。專家指出,股市與樓市各有其內在的特徵及規律,不應對市場波動過於敏感,甚至因此誤讀相關政策,從而對市場本身及參與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聯動效應不再明顯

  6月18日,對於股市和樓市而言顯然並不是色調相同的一天。樓市迎來了進一步企穩的統計數字: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分別有20個和37個,各比上月增加了2個和9個。而對近期頻繁巨震的股市而言,週四滬指以重挫3.67%的表現黯然收盤。

  “蹺蹺板”效應出現了嗎?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看來,這種説法只能用來描述過去,卻不能預測未來。吳慶認為,股市和樓市曾經表現出“蹺蹺板”效應,但樓市已相對均衡,股市也並非處在吸金能力最強的時點,所以樓市、股市之間的“蹺蹺板”效應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

  從歷史經驗看,“蹺蹺板”現象曾經存在。如2008-2014年期間,滬指從6100點跌至1600點,而商品房均價則從3800元/平方米漲至6323元/平方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係教授呂隨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股市和樓市作為兩個重要的投資渠道,確實會存在一定的替代關係,但目前的股市調整與房市轉暖之間的關係卻並沒有那麼密切。

  風險收益有所不同

  市場的規律是一樣的,但不同的市場卻各有各的不同。專家介紹,股市是指在為企業和資金提供一個公開對接的平臺,而房地産除了有保值增值的投資功能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實際居住功能。

  “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人民幣幣值不確定性變強,稍有常識的投資者在調配資産時會更關注資産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畢竟把資産都押在房地産上會面臨很大的變現風險。”呂隨啟分析,大資金的所有者往往並不缺住房,也不會盲目追加房地産投資,反而是很多中小投資者借股市盈利改善住房的訴求更大,他們面對股市調整時也更容易“追漲殺跌”。

  另一方面,對於樓市回暖的“成色”,市場同樣不乏質疑之聲。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儘管累計銷售面積跌幅連續大幅度收窄,單月銷售回升明顯,但5月底的庫存僅僅減少了15萬平方米,這與6.57億平方米的總庫存相比仍談不上庫存改善。另外,如果考慮到“在建未售”及“已批未建”這兩大塊庫存的話,言及“庫存壓力下降”顯然太早。

  “房地産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投資者面臨回暖的樓市時需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上漲會不會持續;二是進行房地産市場投資甚至投機能否獲得超額收益。”呂隨啟説。

  誤讀政策危害市場

  如此看來,樓市稍有回暖便衍生出的“蹺蹺板”説或許只是股市“躺著中的又一槍”而已。近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就公開點評了當下的“政策市”心態,他表示,現在政府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被解讀成是“挺股市”或“砸股市”,而這種過度解讀乃至誤讀其實都是很荒唐的。

  專家普遍認為,無論是為合理自住型需求“鬆綁”的樓市新政,還是規範融資融券及場外配資業務的正常監管,都是為了因應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而採取的及時且有益的措施,政策的著眼點是保障中國經濟在平穩中成功轉型,同時促進相關市場的持久健康發展。需要警惕的是,誤讀甚至是惡意曲解政策的行為最終將會誤導市場,並對市場參與者造成傷害。

  “其實,證監會在投資者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必須看到,構建成熟的市場參與者群體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投資者有足夠的時間積累與充分的市場歷練,從而體驗並了解市場本身的規律。”呂隨啟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