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鄉村幹部巧牽線復活古老木偶戲

  • 發佈時間:2015-06-19 02:29:5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伴隨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衝擊,原有的鄉村文化逐步遭遇瓦解,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正在喪失,突出表現為大量的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為人冷落、遺忘乃至瀕臨失傳。留住鄉村文化之根,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但是,究竟怎樣才能做好鄉土文化傳承?傳承文明與發展村莊、致富村民是否互斥?本刊今日刊發的一組稿件,有力地回答了這些問題,而且用實踐證明了:在鄉土文化傳承中,村居幹部可以大有作為,也理應有所作為。

  梁生斌白秀珍

  5月28日下午,在碧溪鎮府前街,一場別開生面的木偶戲正在搭臺演出。鑼鼓、鐃鈸、二胡、鎖吶齊鳴,伴隨一聲聲鄉土唱腔,舞臺上的木偶開始上演桃園結義的劇情。碧溪鎮的鄉親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木偶戲臺前人頭攢動。這是泰和縣上模鄉上村木偶戲表演隊在泰和縣“百姓大舞臺”文化活動上的第一次公開演出。

  2012年,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幹部蔣思偉等人在進村入戶走訪時,發現該鄉上村村曾家祠堂高潔堂內擺放著一套木偶戲的表演器具,但大多已經霉爛枯朽,無法正常使用。經過了解,發現該村曾有演出木偶戲的傳統。上模鄉黨委、政府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定發掘這一文化資源,將文化傳承結合到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利用木偶戲激發當地群眾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這一設想很快獲得泰和縣有關方面的肯定與支援。

  鄉、村幹部立即組織起來,逐一走訪當地老人。根據老人們的回憶,木偶戲又稱傀儡戲,相傳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戲法,當地木偶戲表演曾經風行一時,可惜文革期間這門民間表演藝術遭到歪曲性批判,後來日漸失傳。走訪中,鄉、村幹部們還發現,中老年村民對木偶戲表演仍然保持熱情,只是苦於後繼無人。村裏決定先派人出去學習,前往鄰縣興國縣均村鄉等發掘保護木偶戲文化較好的地方學習;鄉里則安排幹部積極整理相關資料,並向泰和縣文化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為加快發掘保護力度,當地鄉村幹部又邀請泰和縣文化館的專業人員進村入戶走訪。調查組先後走訪近百位老人,並從七八位健在的民間老藝人處了解到,當地木偶戲的曲目曾有100多種。隨後,在縣文化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發掘整理還原曲目20多種。

  據上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春林介紹,村裏的木偶戲發掘保護得到上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縣裏、鄉里先後配套5萬元文化遺産保護專項資金予以支援,2013年底,又投資3萬多元購置到位一套完整表演器具。目前,上村村已組建起以年過七旬的郭世英老人和正值壯年的蔡定禮為主的表演班子,並從興國縣請來70歲的木偶戲表演老藝人楊京豪擔任指導老師。同時,鄉村幹部積極聯繫縣文化館專家、外地表演名家到鄉里面對面、手把手指導。縣裏還把木偶戲表演定位成鄉村文藝調演的必演曲目,鼓勵戲班到全縣巡迴演出,並要求不得重復表演曲目,每場演出縣裏給予2000元獎補經費。

  為保證還原的曲目在表演風格上也能“原汁原味”,上村村“兩委”班子反覆組織戲班進行排練、預演,然後邀請熟悉木偶戲的當地老人觀看表演併發表意見,並反覆整理修改,確保充分復原。就這樣,歷經一年多精心籌備,楊京豪帶著上村木偶戲表演隊,借助泰和縣文化館組織的“百姓大舞臺”活動,終於在碧溪鎮吼出“桃園結義”的唱腔,這才有了本文開篇的動人一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