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販變身億元産值企業老闆
- 發佈時間:2015-06-18 10:32:39 來源:福州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福州晚報記者 謝充靈/文 葉誠/攝
核心提示:一説到“80後”創業,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高新技術、網際網路、IT等新興行業,但俞武卻完全不同,其創業過程和曹德旺等老企業家一樣,從擺地攤、騎三輪車拉貨開始,一步一步發展,如今他已是年産值過億元的建築玻璃企業的老闆。昨天在接受福州晚報記者採訪時,俞武感慨地説,好幾次企業都遭遇“生死劫”,但他發現,只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雖然他的生意受到了一些影響,但他仍在進一步買地設廠擴産能,為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商機作準備。
擺攤拉貨 童年和老一輩企業家類似
談到自己的童年,俞武覺得不太好意思開口。堂弟解釋説,俞武小學二年級都還沒讀完,一直覺得自己沒文化,所以很多時候在公眾場合都不敢多説話,怕説錯了被人取笑。“沒讀書遇到了不少尷尬事,當時還有很多字不會寫,發票都開不完整,後來生意做多了,因為要用到,所以才慢慢補上去了。”俞武慚愧地説。
俞武是福清人,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輟學後就和父母去各地擺攤,12歲前後去了龍岩,在當地一個較有名的小商品市場裏賣襪子等小商品,一兩年後又和父母去了沙縣,也是擺攤擺了一兩年。“當時完全是迫於生計,但擺攤也賺不了多少錢,16歲時就和父母回到了福州。”俞武説。
當很多同齡人都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俞武已開始幹上了苦力活。十七八歲正是年輕力壯的年齡,他在福州六一環島的玻璃店一條街找了份搬運工的活。他説,那時玻璃店的生意很好,吸引了很多人去做搬運工,他也和其他人一樣,拉著板車幫店裏運貨搬貨。
“那都是建築玻璃,一塊就有五六平方米,一車上百公斤重。”俞武説,除了運貨,最累的是搬貨,很多時候都得把沉重的玻璃小心翼翼地搬到七樓或八樓上去,而且每天一幹就是12個小時,一回到家倒頭就睡。現在他身上的很多傷痕就是那時候留下的,成了永久的印記。不過,那時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元對他來説已很滿足。此後為了能接更多的活,他又花了2300多元買了輛三輪車,這樣又拉了一年多的玻璃。
幾年下來,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俞武覺得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俞武説,到目前為止,做搬運工的那幾年對他來説是最苦最累的日子,但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此後的創業路他覺得恐怕堅持不下來。
“紅海”中開玻璃店賺取第一桶金
一直搬運玻璃不是長久之計,在家鄉濃厚創業氛圍的影響下,2000年前後,俞武和父親商量著自己開一家店。這一想法得到了父親的大力支援,但開店需要資金,家裏沒錢,只好向別人借,好在一個親戚借給他2萬元,最終他籌集了2.6萬元在象園頭找了一家面積僅有18平方米的店面,開啟了自己的創業路。
在商界,人們把現存的市場形象地比喻成為“紅海”和“藍海”兩大類市場,在“紅海”市場中,每個産業的界限和競爭規則均為人們所熟知,而且隨著競爭的加劇,這一市場越來越擁擠,利潤和增長的空間也越來越小。當時福州的玻璃銷售正是這樣一個“紅海”市場。俞武回憶説,那時在福州和他一樣的玻璃店已有幾百家,大家都在搶生意。“他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卻是最快的,可以説是後來居上,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俞武的供貨商嚴春奎這麼評價説。
雖然店開得晚,但俞武的生意卻很不錯。他的客源主要有兩類,一是靠親朋好友介紹,二是自己以前在搬運玻璃時積累的客戶,其中後者佔了一半左右。當時店裏儘管請了三四個工人幫忙,但很多時候還是忙不過來,自己還得親自去搬運貨。
“我真正的第一桶金就是從開店起積累的。”俞武説,自己開店一年忙下來,少的時候可賺七八萬元,多的時候有十幾萬元。那時候一套房子也就20萬元左右,有這個收入還算是不錯了。開店兩三年後,他就在福州買了房子和車。隨後兩年他又開了一家分店,但因為忙不過來無心顧及,第二家店開了一年多就關閉了。
俞武告訴福州晚報記者,雖然總體看,開店六七年來還是比較順利,但小磕小碰也有不少。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剛開店時,一個外地的年輕人在他店門口討要2元吃飯錢,他就隨手給了年輕小夥5元,小夥吃完飯回到他店裏説自己沒工作,問他店裏是否需要招工人。因為當時剛好要用人,他就把小夥留下了,讓他欣慰的是,這小夥學得很快,成為他的得力助手,深得他的信任。有一天俞武要去還別人的貨款,但因為實在走不開,他就把3000多元的貨款交給小夥,並把自己新買的自行車借給他,讓他幫忙把貨款送去。結果3個小時過去了,還沒接到對方收到貨款的回復,他趕緊打電話過去,結果對方説沒收到,俞武這才意識到,那個小夥帶著他的錢和自行車跑了。他説,損失3000多元,他就需要再接七八單生意才能賺回來。
轉做玻璃深加工幾次遭遇“生死劫”
福州晚報記者了解到,雖然到目前為止,俞武的玻璃店仍在經營,不過他自己已基本退出,轉由親戚打理。現在他自己做的是上游行業,也就是建築玻璃的深加工。他説,辦廠做建築玻璃深加工純屬偶然。
2006年,俞武的朋友郭先生説,俄羅斯對“灰色清關”的打擊越來越嚴,在俄羅斯的皮革生意越來越難做,想著回福州做點什麼。在交流中,俞武談到,鋼化玻璃的運用逐漸變廣,市場需求量大,但生産商卻很少,玻璃店裏經常缺貨。他這麼一説完,兩人一拍即合,當即決定投資開廠生産鋼化玻璃。當年底,他們就開始展開各項前期準備工作。不過,因從未涉及加工業,兩人只能到處考察,摸著石頭過河。
第二年,他們在永泰買了一塊地計劃辦廠,但突如其來的政策變化讓他們的那塊地無法真正建廠,這麼一折騰,前期的準備和努力都化為烏有,俞武倍感失落,甚至已準備放棄該計劃。但過了兩三個月,郭先生又找到他並説服,辦廠的激情再次燃起。經過另一朋友介紹,他們租下了倉山科技園1萬多平方米的地,投資1000多萬元辦起了目前的玻璃加工企業。俞武説,開辦公司自己自然還是缺錢,最終向親戚借了300多萬元才辦起來。
生産的是建築玻璃,生意自然是與房地産市場息息相關。2007年俞武的生意還算可以,但2008年正是金融危機爆發之際,房地産市場也遭遇重挫。俞武説,當年7月到10月間,很多房地産項目都減緩建設步伐甚至停工,他們工廠的貨就發不出去,積壓越來越多,最後200多萬元的貨全部堆在工廠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不得不縮減開支,將原來的120多個工人精簡到60多個。當時他們想,可能再拖一兩個月,工廠就得關門歇業。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中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救市計劃,此政策一齣,福州房地産市場很快復蘇,他們的庫存積壓也很快消化一空,工廠的工人又恢復到了120多人,危機終於化解。
又過了兩年,有消息説工廠所在的地塊在拆遷範圍內,俞武慌了,工廠生意才做沒幾年,如果拆遷關閉,損失就大了。“每天都是在不安中度過,後來真正拆遷不涉及我們廠,這才松了一口氣。”俞武高興地説。經歷了這些磨難,他的生意越來越好,現在客戶已遍及福州各個房産商。
嚴春奎説,其實從全省看,俞武進入玻璃深加工業算比較遲的,當時福州從事這個行業的已有4家企業,俞武又是行業中最年輕的一個,但他吃苦耐勞,總是能超越其他同行。
股市暴漲不眼紅買地擴廠專注實業
“現在身邊的朋友三個中就有兩個在炒股,一起吃飯時他們都在談自己買了什麼股,賺了多少錢,很多人幾個月就賺了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但我從不眼紅。”俞武説,自己對股市一竅不通,從來不關注,他覺得投資股市很不可靠,所以雖然股市暴漲,但從來沒想過入市賺快錢,更不會把投資辦廠的錢投到股市冒風險。俞武説,其實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以前很大膽,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很多事情都沒考慮清楚,好在運氣好,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但現在不能這樣了,萬事都得考慮齊全,為事業作長遠打算。”
2009年,俞武和朋友在連江買下了一塊30畝的地,隨後租給別人辦傢具廠。“雖然每年租金有100多萬元,但考慮到自己的企業也需要有穩定的工廠,所以今年就把那塊地給拿了回來。”他説,目前的工廠租約很快就要到期,連江那塊地今年收回後就在加緊建廠,現生産設備都已到位,下個月就可以投産,到時企業的年産值可擴大一倍,超過一億元。
“雖然目前房地産市場也不太景氣,但總體影響遠不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過從長遠看,單靠本地市場,發展潛力還是有限,因此新廠投産後,計劃開拓海外市場。”俞武説,多方拓展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對建築玻璃這個市場,俞武仍是看好,他認為以後城鎮化建設還會進一步帶動房地産、商業地産等的發展,所以他計劃再買一塊地來建廠,進一步擴大産能,按他的規劃,3年後,新的工廠將更加先進,完全是智慧化生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