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用債投資步入“精細化擇券”時代

  • 發佈時間:2015-06-18 06:07: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信用債參與主體的多樣化,評級出現分化。

  部分信用債評級下調對市場影響相對有限。

  總體來看,信用風險依然可控。

  6月份是評級調整的高峰期,有部分信用債主體遭到了評級負面調整。今年以來,信用債發行主體的信用風險成為債券市場的主要風險之一,繼5月份“11天威MTN2”以及“12中富01”等公募債出現違約後,債券市場信用風險接連上演。

  “12桂有色”有驚無險

  6月3日,中債資信發佈公告稱,將廣西有色集團的主體信用評級由“BBB+/穩定”調降為“BBB-/負面”。次日,大公國際也發佈公告,將廣西有色集團的主體信用等級和其所發行的“12桂有色MTN1”債券信用等級調降為“AA-”,評級展望為負面。

  信用評級的下調,引發了市場關於債券能否如期兌付的猜測。“廣西有色集團是廣西國資委下屬企業,自組建以來,現金流等方面一直不穩定,債務期限普遍較短,負債率較高,資金週轉壓力較大,且由於經營持續惡化,導致償債能力下降。”大公國際公告顯示。

  不過,這一危機隨後出現轉折。6月11日,廣西有色集團發佈兌付公告,稱該債券本息將如期兌付。“如期兌付並不能説明公司償債能力已經沒有問題。公司業務短期內難以好轉,投資者對其償債能力仍需保持關注。”中債資信有色金屬研究團隊分析師聶建康稱。

  據同花順數據統計,今年6月份以來,共有包括“12東勝債”、“12桂有色MTN1”在內的19隻債券被調低評級,其中,5家主體信用評級遭到調低,這些主體基本都是國企背景。

  “事實上,市場普遍認為國企背景的企業在資金融通方面比民企能夠獲得更多的外部支援,這在國內外評級機構的評分系統中都被視為重要的加分因素。但今年以來發生的多起債券違約事件,可以視為政府層面對債券違約容忍度有所提升,國企與民企獲得外部支援的差距正在縮減,由於國企的救助成本普遍較高,其債務安全性較以往有較大幅度的減弱,因此投資者應密切關注評級調整的動向,做好風險識別。”聶建康説。

  低評級品種承壓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之下,國家多部委連續發文,為債市“鬆綁”,引導資金活水流向有融資需求的企業,“然而隨著準入條件的放寬,不同信用等級的債券供給增加,為市場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楊豐表示。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研究員姜超認為,今年以來債券市場發生了多起典型的違約事件,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信用債違約態勢逐漸從民營企業向國有企業、由私募債向公募債蔓延。預計在今後一段時間,由於信用評級所導致的信用利差將進一步擴大,信用評級較低的債券將承受壓力。

  債市違約的常態化趨勢愈發明顯,憑藉國企背景為企業“背書”也難以為繼。伴隨著信用債市場參與主體越來越多樣化,債券違約事件難以避免。“伴隨著個券違約常態化,信用債投資步入‘精細化擇券’時代。”招商證券固定收益部分析師孫彬彬表示。

  某評級機構分析師表示,信用違約的暴露,一方面給投資者帶來損失,但另一方面信用風險也得以釋放。這要求評級機構更加客觀和具有前瞻性,讓信用評級結果成為投資者最重要的參考標準,市場會更加信賴那些能夠有效揭露債券信用風險的評級機構。

  違約風險總體可控

  隨著信用違約事件的增多,市場有所擔心信用風險蔓延,孫彬彬認為,“總體來看,信用事件爆發風險依然可控。從年初以來信用債領域發生的違約事件或兌付危機來看,呈現出一定的分散性和割裂性,並未出現區域性或是行業規模的信用事件,一些個券的兌付危機市場早有預期,沒有造成突發影響。”

  “事實上,部分信用債評級下調對市場影響相對有限,對於投資級信用債來説,影響信用利差的主要原因是流動性風險溢價。”國信證券分析師認為,信用風險的暴露是市場化的必經階段,有利於倒逼市場的風險意識,提高風險防範和應對能力。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及債券市場規模的擴大、參與主體的增多,國內市場的信用違約事件將會逐步顯現。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曾表示,信用違約是金融市場和固定收益産品的一類重要風險,在成熟債券市場和新興債券市場中都會發生,是正常的市場現象。

  “在違約事件頻發的情況下,剛性兌付逐漸打破,信用定價機制逐步建立,信用債定價趨於合理,與此同時,違約方面的數據也得以完善,而部分信用債將面臨重估。”姜超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