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武城縣突出技術整合推進小麥畝産創新高

  • 發佈時間:2015-06-17 02:31:2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佩

  “今年我們少打了兩次農藥,減少了化肥使用量,小麥畝産卻比去年增加了40公斤!這綠色增産綜合技術,讓我們都開了眼。”山東省武城縣為民糧棉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李慶雙,今夏迎來了新的收穫。6月8日,經過中國農科院專家測産,合作社種植的500畝小麥,最高畝産達到747公斤,創下當地小麥産量的新紀錄。

  49歲的李慶雙是武城縣有名的種糧大戶。2003年,他流轉2000畝土地成立了合作社,種植的小麥和玉米連年增産。去年,中國農科院聯合德州市農科院、武城縣農業局一起開展小麥綠色增産綜合技術模式示範,推廣“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施肥四精準”小麥綠色增産技術。李慶雙聽説後,拿出500畝地讓中國農科院專家進行試驗示範,沒想到,第一年就大獲豐收。

  “小麥高産是多項技術的整合,不是靠任何一項單項技術就能達到的。”作為試驗示範的參與者,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博士高玉林説,與一般的小麥整合技術相比,綠色增産模式強調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技術的創新,改變農民傳統的施藥管理方式,推進小麥種植的輕簡化、機械化和生態化。

  “我們將綠色的理念融入到生産的每個環節,突出精準施肥、綠色防控、秸稈還田和資訊化服務。精準施肥和綠色防控能使小麥的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近半,卻絲毫不影響産量。”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向記者感慨,儘管整合技術很新,但農民掌握和應用起來並不難。據測算,今年萬畝示範片平均單産可達665公斤。

  李慶雙興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你看,今年我們用了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病害,僅這一項,500畝地就少打了兩次農藥,一下子節省了1萬元錢。另外,大機械的複合作業,也讓我們節省了人工成本和單一機械的成本,每畝地差不多也能省100元,500畝就省了5萬元。成本減少了,小麥的産量還增加了,這一增一減之間,合作社今年的效益肯定差不了。這新技術好用,明年我們肯定繼續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