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村敬老院存管理難題 多地試點公建民營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6-12 11:20: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這兩天,中國之聲持續關注農村敬老院的運營現狀問題。記者調查發現,農村敬老院空置率高、管理薄弱、保障水準低的現象,在多個省市普遍存在。而2014年前後,一些地方政府針對農村敬老院的現狀,開始推出各種試點措施,試圖破解敬老院面臨的困局。

  比如,“公建民營”模式,就在廣西、安徽、浙江、山東等多地試點,成為目前最受關注的改革方案。什麼是公建民營?這種模式能治得了農村敬老院的“並發癥”嗎?

  公建民營,通俗地講,就是“公家搞建設,私人來經營”。具體到農村敬老院改革中,就是以五保老人為“紐帶”,政府與民間資本的“聯姻”。

  廣西南寧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甘丹妮:所謂的公建民營實際上就是國家來建設,然後由民辦資金注入來代為建設和管理,這個資産是國家的,但是整個後期投入,後期的建設和管理這個資金來源於社會資金。

  至於“公家”和“私人”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因各地政策不同,略有差異。安徽合肥的做法是,“設施包出去,服務買進來”。

  廬陽區民政局老齡辦主任趙飛:由政府購買服務的這種方式,由社會力量承包經營或者我們向它購買服務,由他們進入養老服務進行運營,他們配團隊、護理人員,如果床位緊張的情況下,社會老人和五保老人同時要求入住的話,當然是五保戶先住。

  以五保供養金為主,租金為輔的方式,從租用敬老院的經營者手中,購買五保老人所需的床位和服務。這是試行“公建民營”的地區,為農村敬老院開出的“藥方”。

  2013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床位應當逐步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管理運營,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産權的養老服務設施。南寧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甘丹妮説,這個文件,為農村敬老院的資金來源“松了綁”:

  甘丹妮:就把整個的(敬老院)政府資産進行一個租賃,然後把整個的管理權交給他們,他這個企業就要投入一些建設的經費,那他要對社會開放、對一些失能的老人開放,他必須添置一些設備。整個的經營利潤都是由這個企業得了,我們政府大概就是收一個租金。

  甘丹妮認為,改革之前,敬老院的入住者,必須是孤寡五保老人,這就從源頭上制約了入住率。公建民營之後,敬老院可以向社會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入住率過低的問題。但同時,政府又必須通過與企業簽訂協議的方式,保證有集中供養需求的五保老人,能夠住得進來:

  甘丹妮: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盈利,你不可能不考慮他們。但是在這個公建民營的過程中,我們要説到的一點就是,要保證國家“兜底”對象的權益,公建民營向社會老人開放了,你就不能夠丟掉政府“兜底”的這個功能,相當於這些農村五保、“三無”老人入住的話,你一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他們。

  一些政府人士認為,公建民營,也能解決管理服務品質低的問題。

  杭州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主任張喆:如果説我們老人對醫療要求比較高的話,那麼它(民辦機構)馬上就可以配備一些醫療的服務。像我們原來如果是公辦機構的話,你要收到財政局啊、人社局啊、衛生局啊,很多部門的制約。那麼它民辦機構就比較靈活,只要有需要,它就可以花錢,馬上可以改變原有的狀況,來適合老人的需求。

  聽起來,公建民營似乎是一條不錯的路子。引入社會資金之後,空置率高、管理薄弱、保障水準低的問題,似乎都能迎刃而解。那麼,公建民營,是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是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除此之外,有沒有別的路可走?

  由於我國老人,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去養老機構生活。因此,即便公建民營使得農村敬老院向社會開放,但恐怕也很難徹底解決入住率低的問題。

  而養老業特有的工作性質,也使得護理人員很難找。至少在短期內,“公建民營”也無法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淄博市老齡委王希軍:行業護理隊伍非常緊缺,雖然建起這個機構,但是護理人員少,專業知識不夠,對老人的護理不到位,就産生惡性迴圈——老人入住率低,經營者産生虧損,虧損之後,水準高的護理員進不來。

  對於公建民營,南寧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甘丹妮認為,目前正在試點,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目前,南寧的公建民營,並沒有解決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的問題:

  甘丹妮:一般入住敬老院的老人都是生活能自理的這些老人。反而有一些失能的或者半失能的老人沒辦法照顧了。

  甘丹妮説,要完全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往“醫養結合”方面努力:

  甘丹妮:讓這些民辦的養老機構,有設置一些醫療機構的許可,並且在這個醫療機構裏面,我能搞刷醫保,能解決她基本的治療還有後期康復,那我們的養老院能夠實現醫養結合,這個真的是能夠解決醫療,又能解決養老的問題。

  至於“公建民營”模式的可複製性,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有現成的敬老院基礎設施的地方,可以有條件推廣;否則,政府不如把拿來建基礎設施的資金,直接購買保障對象的養老服務:

  鄭秉文:政府對三無老人、經濟困難和失能、半失能的、五保戶這些老人,它的托底作用是發揮在預算方面。有了這個預算之後,政府未必親力親為,去親自蓋大樓,它可以採取公共採購的方式,這樣甚至很可能帶來更好的服務,因為産生一定競爭了。

  從2014年10月至今,南寧市拿出11個地方作為“公建民營”的試點。甘丹妮表示,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考慮到,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搞“公建民營”:

  甘丹妮:因為這些敬老院的規模啊還有水準啊,不一致,情況都不一定一樣。有些規模太小,它不適合搞公建民營,搞公建民營還要看整個規模設置怎麼樣,企業能不能有深化運營的空間。還要看它的地域性,周圍的生活設施配套全不全,企業也還要考衡,整個的區域有養老需求的老人多不多,他們願不願意入住。所以説,可以搞公建民營的機構不是所有的,肯定是有針對性的。

  改革,很少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農村敬老院的各種改革方案,哪些相對更優,不僅需要等待時間去檢驗,也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尋找符合地方特質的“托底養老”之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