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民眾養老錢之面面觀:“小家氣”與“大手筆”

  • 發佈時間:2015-06-11 18:3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馬智峰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中國民眾養老錢之面面觀:“小家氣”與“大手筆”

  中新網西安6月11日電(馬智峰)中國老人在經濟上存在傳統糾結,對自己省吃儉用、壓縮開銷十分“小家氣”,為兒女掙家業動輒是壓上積蓄的“大手筆”。中新社記者調研梳理髮現,近年來各地非法集資案日益增多,參與集資人員主要涉及農民、退休人員等中低收入階層弱勢群體,投資人員集中在40-70歲之間,急於投資賺錢,但缺乏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

  中國目前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1242萬人,佔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佔總人口的10.1%。

  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令養老機構、“老年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中國老人對自己“小家氣”的消費習慣,又令這類“銀發産業”舉步維艱。

  早在2013年,西安市建設“老年餐桌”300個,不到一年“遇冷”,目前仍運營的已是碩果僅存。據2014年《西安市養老機構調查報告》,西安8家被調查的養老機構僅1家盈利。

  石炳元、郭菊仙夫婦年屆耄耋,在西安鐵一局社區家中相依為伴,兩人每餐花10元訂一人份的飯,郭菊仙告訴中新社記者,養老院費用太高,“我家小兒子還沒買房子,我們得攢錢支援。”

  “銀發團”節衣縮食最看重高性價比。江蘇省旅遊局透露,“東方之星”客輪6月1日長江沉沒致400余人喪生,現下是旅遊淡季價格便宜,大多數受害人為中老年人。此前5月15日,陜西一旅遊大巴墜崖致35人死亡,46名中老年人不少是衝著保健品公司組織的免費或低價旅遊而來。

  省錢心理較強、易産生孤獨感,是中國老人的普遍特徵,不少老人上寧可“委屈”自己也要對兒孫“大度”,在經濟生活上呈現“小家氣”與“大手筆”對立糾結。

  日前“東方之星”沉沒喪生的一老人,2007年將一生積蓄投入股市,2015年才解套賺錢,據其子回憶,老人賺錢替自己還清房貸,一輩子為子女活。

  中國老人“捨己為兒孫”、“不服老”、“孤獨”的心態,催生了“保健品”、“理財産品”中老年市場火爆局面,許多老人為攢家業留兒孫,捲入非法集資謀求高利息,畢生積蓄血本無歸,成為兒孫心中無法承受之重。

  2011年至2013年,陜西榆林發生多起非法集資案,涉案資金超百億元人民幣,從全國經濟百強縣神木到國家級貧困縣綏德,均成“災區”,中老年是主要受害人群,部分向親朋好友借錢、向金融機構貸款參與其中賺利息差的中老年,絕望之餘登高自殺。

  神木上班族訾永波(化名)即將退休,將數十年積蓄260萬元“借”給當地“老闆”,一年時間“老闆”資金鏈斷裂,未能給兒子擴大家業,一生財富“打了水漂”。

  務農打零工為生的綏德漢子趙寶強(化名)風聞神木集資崩盤,仍未警惕,深信自己省吃儉用積攢的8萬元安全可靠,身邊許多朋友參與其中,“借款”公司也與神木素無瓜葛,分得1萬多元利息後,“借款”公司轟然倒塌。

  沒掙夠兩個女兒上大學的花費,折本後經濟壓力反而劇增。趙寶強捶胸頓足後悔不已:“沒輪到咱頭上,誰能想到來得這麼快,那麼多錢説沒就沒了。”

  陜西民俗專家孔正一分析,銀發族已經成為重要消費主體,“夕陽”産業市場蛋糕巨大,中國老人傳統消費慣性較強,引導老人改變“捨己為兒孫”經濟糾結行為,進行科學、合理消費,成為中國老年社會健康發展亟待解決問題。

  近年來,已有部分中老年人逐步調整消費心態、提高自身生活品質、控制投資風險,相信在經濟生活中“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少老人加強鍛鍊、保持健康,專注興趣愛好安享晚年。(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