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合作引領 收益倍增——遼寧省規範農民合作社管理紀實

  • 發佈時間:2015-06-11 11:01: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仲夏時節,玉米苗早已破土而出,遼沈大地已是一片綠色。“現在種地都是機械化可省事了,我家的10多畝地交給村裏的合作社種,種完地就等著吃苞米了。以前自個種還得用毛驢,畝産最多一千三四百斤,去年畝産有1800斤。合作社有錢了還給村裏新修了文化廣場,讓大夥兒有個娛樂的地方。”遼寧省北票市新旺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周廣國告訴記者。

  在現代化、工業化背景下,“誰來種地”和“怎麼種地”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挑起大梁。

  近年來,遼寧省把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重點,農民合作社為骨幹,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始構建。2014年,全省農民合作社數量36117個,社員數量1574853戶。

  遼寧省副省長趙化明説,今年遼寧要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土地經營權依法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事企業等多種新型經營主體。

  按照國家實施的“開展農民合作社標準化建設行動”要求,遼寧省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的規範化指導工作。以農民合作社示範社評選為切入點,重點強化合作社內部建設。通過抓示範社建設,提高合作社管理水準——

  抓好示範以點帶面“我們合作社原先管理也不規範,這些年在上面的支援下不斷改進,去年還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今年種地實行了分包制,農民在這幹活是多勞多得,分配合理,大夥的幹勁也大。像育苗就給一個人負責管理,往年三四個人管理也管不好,今年育苗時間比去年縮短了8天,節約了人工,秧苗量在不增加棚數的情況下還增多了。因為以前是按育棚數考核,現在按棚內的秧苗盤數考核。”5月20日,在育秧大棚旁邊,開原市宏大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宏大告訴記者。

  今年,宏大合作社在當地一共包了5600畝地,分成5個小組由5人分包管理,開原市八寶鎮八寶村的王吉有是合作社管理員之一,他告訴記者:“我自己又從合作社裏找了兩人幫我一起管理,從插秧到放水打藥最後收割入庫,看産量説話,超過預定的産量按畝數給我們獎勵,達不到標準的要扣工資。”

  記者到昌圖縣廣源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時,正逢省農技推廣總站的專家指導優質高效蔬菜育苗技術,這也是合作社承擔的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合作社理事長趙明洲告訴記者:“這是縣農委扶持我們合作社發展的一個項目,項目實施後大棚蔬菜畝産量能提高15%,平均每畝增産800公斤,提高了合作社的生産能力與技術水準。”

  為扶持合作社發展,2014年遼寧省財政安排國家及省扶持資金13790萬元,重點用於合作社的扶持工作。省綜合開發辦去年扶持合作社67家,扶持資金為7491萬元。省農委協調農業項目扶持合作社發展,對省內133家農民合作社給予相應扶持,扶持資金數額累計為7900萬元。

  遼寧省農委主任劉長江向記者介紹,2014年底,省農委、省財政廳制定了《遼寧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範社評選獎勵暫行辦法》,對評選出的省級示範社,每個獎勵20萬元,對其中重點示範社,每個再增加獎勵30萬元。今年8月遼寧將啟動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合作社評選工作,數量為各200個。省級示範社評選工作,將實施到2018年,形成1000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1000個省級示範合作社。

  通過為成員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農民合作社提高了農業的專業化水準,形成了“生産在家、服務在社”的格局,促進了農業的分工分業。農民合作社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變分散經營為合作經營,大大提高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水準——

  生産在家服務在社

  桓仁縣五甸子鎮老黑山村村民王吉平種了10多畝榛子,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剛從榛子林除草回來的他對記者説:“以前沒加入合作社時自己賣不上價,現在合作社負責為我們採購、供應生産資料,統一組織收購、銷售榛子産品,我們村的榛子要比別的地方價錢賣得高。”

  老黑山村于2007年成立桓仁富民果業專業合作社,從抓標準化生産入手,將産、供、加、銷四位融于一體,為成員做好産前、産中、産後綜合服務。全村300多戶家家都有榛子林,已發展榛子種植3000多畝,畝效益達七八千元。

  朝陽縣華誠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艷茹對記者説:“我們合作社的宗旨就是服務,靠服務把大家凝聚起來。一家一戶買東西成本高,比合作社統一買種苗、農膜等生産資料價格要高得多。農戶的一個大棚通過合作社買農膜就能節省200元。在生産過程中通過合作社為農戶請技術員、專家等為他們指導都是免費的。”

  “華誠合作社我們信得過,以前自己買肥料都受過騙。通過合作社買苗有時一棵苗就省8毛錢,一個棚光苗錢就能省上千元。如果沒有商販到府,合作社自己也有貨車,可以幫我們把蔬菜直接拉到市裏的學校、企業的食堂,不用自己上集。”朝陽縣楊樹灣鄉河西村的大棚蔬菜種植戶王秀芳告訴記者。

  接希昌是北票市哈爾腦鄉哈爾腦村的農民,家有8畝玉米,正是農忙季節,他卻在家裏悠閒地喝茶水:“我給五穀豐登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一畝地230元,他們給我種了,我什麼也不用管,要是自己種一畝地還要多投入100多元。也不用去薅草了,還給我們保産量,田間管理都是合作社的事。”

  北票市五穀豐登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幾年給農戶託管的面積越來越大,今年達到4.5萬畝,旗下有300名農機手。合作社理事長邢連馳對記者説:“託管後一家一戶的耕地由零散變集中,使機械化規模集約經營成為可能。同時解決了如種田勞力配置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技術推廣難、田間管理難、産量品質提高難以及耕地産出率低、勞動生産率低、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經過多年的扶持,合作社為社員服務的範圍逐步從生産資料採購、産品銷售和技術培訓的産前服務擴大到資金互助、“農社對接”和農産品深加工等産中、産後的全程服務。

  據初步統計,全省農民合作社總資産近130億元。2014年合作社組織銷售農産品總值為193.24億元,統一組織購買農用生産資料總值54.69億元。在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下,農業生産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化有了較快提高,推動全省現代農業的發展。

  合作社的發展,降低了農産品生産成本,提高了産品品質和銷售價格,經濟效益顯著增加。合作社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入社農戶收入普遍高於當地同類型非入社農戶20%以上——

  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2009年3月,調兵山市兀術街道施荒地村全村222戶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富農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最初1350畝土地、160萬元固定資産,發展到入社社員3217人、1.95萬畝入股土地、600萬元固定資産。施荒地村集體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農民合作社與村集體經濟相輔相成,互利共贏。

  “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有地不用種,到秋就分紅,收益成倍增。”這是施荒地村農民土地入股後常説的一句順口溜。村民韓寶明家有15畝地,以前自己種玉米,搭工費力1畝地收入350元,一年到頭總收入5000多元錢。入股后土地交給合作社,不操心不費力,年底1畝地可分紅800元,比自己種高出1倍還多。

  從2010年起,合作社實現了水稻育秧、插秧、收穫全程機械化,雇工也由原來100多人變成了20多人,這樣既節省了開支,又提高了生産力,年底分紅逐年提高。2010年每畝分750元;2011年每畝分800元;2012年每畝分900元;2013年每畝分950元;2014年每畝分800元。“還不止這些,因為去年合作社新建了大米加工廠,稻穀加工還有一塊利潤,到今年8月還將進行二次分紅,保守估計每畝地要分150元。”施荒地村村主任、富農水稻合作社理事長施立武告訴記者。

  北鎮市鮑家鄉龍寶峪村是一個小山村,種植的葡萄品種好品質好,但是在秋天葡萄集中大量上市時難免會出現銷售難題。村裏成立北鎮綠野果蔬專業合作社後,這一情況大為改觀,合作社籌資170多萬元建了8座冷庫,能儲存200多萬斤葡萄,這樣可以延長葡萄的保鮮時間,可以一直賣到來年的五一,也滿足了市民在冬天吃葡萄的需求。

  龍寶峪村的葡萄種植戶張士龍説:“去年葡萄剛下來時2元多一斤,我賣了一部分,在合作社冷庫裏儲存了4000多箱2萬多斤葡萄,儲藏到冬天賣一斤能賣到13元。”綠野果蔬合作社理事長張衛方説,全村有5000畝葡萄園,光反季節儲藏銷售就能為村民增收1000多萬元。

  綠野果蔬合作社從最初的幾個人合夥種植到後來的果蔬採摘,現在又開始建設集觀光旅遊、科技示範、果樹採摘、綠色養殖、農家餐飲五大園區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科技旅遊園,合作社正向旅遊農業、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發展,引領更多的群眾走上致富的道路。

  遼寧省農委農經處處長劉啟明説:“今年,遼寧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援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合合作社發展的金融産品,不斷探索開展合作社以自有資産、成員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進一步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在建設用地、工商審批、稅務管理、人才使用、交通運輸、用水用電等方面的問題,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有序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