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業合作社 農民嘗甜頭

  • 發佈時間:2015-04-03 11:32:35  來源:濱海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時報記者 張廣艷 報道

  時下,正是春耕農忙時節,新區各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春耕備播的“領航力量”。記者採訪了解到,隨著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産經營體制在新區蓬勃發展。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新區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18戶,同比增長12.63%。今年,新區還將加強政策引導,創新政府資金支援形式,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規範、效益明顯的示範社。

  “抱團”闖市場 農戶得實惠

  “以前都是自種自銷。每到冬棗成熟季,由於大量集中上市,冬棗難賣不説,價格也不高,農戶自然掙不到錢。”新區一冬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明水介紹説,成立專業合作社後,通過集中管理,在生産規模擴大的同時,也打開了市場,解決了賣棗難題,農戶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正是因為看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的優勢,近年來,我們又相繼成立多家冬棗相關合作社。去年,合作社收購、加工冬棗五六百噸,入社農戶達到上千人。”張明水錶示。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在新區葡萄、冬棗、蔬菜種植,水産、禽類養殖和農機服務等領域,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集體入社,形成“合作社+農戶”産業化模式,破解銷售難題,讓入社農戶再無後顧之憂。“現在蔬菜的銷路寬了,收入也比過去多了兩三成,這要歸功於村裏的專業合作社。”中塘鎮潮宗橋村蔬菜種植戶彭大爺告訴記者,以往自家種植蔬菜,由於單戶發展規模小,除擔心銷路外,還經常為種植技術難題而發愁。不過,自從加入合作社就有了“主心骨”,通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等,自家蔬菜的銷售問題迎刃而解。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讓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新區農民加入到“抱團”經營的行列中。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新區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18戶,申報資金8.8億元;成員總數2354人,同比增加12.63%,行業主要涉及種植業、養殖業、農業技術服務等方面。其中,500萬-1000萬元的合作社數量達到37戶,而1000萬-1億元的合作社則有28戶。

  “近年來,新區結合農業發展實際,引導和鼓勵農民通過優勢産業帶動、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組織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新區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新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資金技術短板亟待填補

  不過,記者注意到,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戶+合作社”模式雙贏局面的同時,也面臨著資金、人才、技術短缺等發展困境。

  “目前,合作社農機設備達到170台,田間作業面積18萬畝,發展勢頭良好。”旺達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佔興告訴記者,貸款難、融資渠道單一制約著合作社發展。“農機具更新速度很快,每年都需購買新設備。大型設備價格多在20萬元以上,除依靠政府補貼外,其餘部分都需自籌資金。然而,合作社所有農機設備市值在數百萬元,但很難以此作為抵押物從銀行渠道貸款。”劉佔興對此頗為無奈。

  浩龍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劉洪明則坦言,看到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合作社也在嘗試以開設網店的模式來銷售蔬菜,但也遭遇了資金、技術等“瓶頸”。

  在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傑凝看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多為村內“能人”或者村委會等牽頭組建,雖然在成立初期可以實現規模化、機械化,但是人員素質不高、資金不足,而且受思維、政策局限,發展模式也較為單一。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為農業發展帶來資金、人才、管理及技術方面的稀缺資源;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放開經營權,鼓勵多種運營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對此,新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今年起,新區將實施現代都市型農業提質增效六項工程,在挖掘農業精品生産上新潛力、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其中,在實施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工程中,將圍繞濱海現代都市型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産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創新政府資金支援形式,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規範、效益明顯的示範社,發揮其對相關産業的帶動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