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發展特色生態産業

  • 發佈時間:2015-06-11 08:32:55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農業勞動力老化、弱化的問題日趨突出,村莊空心化、土地撂荒問題不斷加重。面對嚴峻現實問題,印江自治縣立足實際,堅持以科技資訊技術為引領,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産業,有效破解農村土地種什麼、誰來種、怎麼種難題,農業總産值從2010年的16.28億元增長到28.3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2898元增長到6010元。

  誰來種?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甘龍村是印江朗溪鎮一個高遠的小山村,全村242戶人家710人。2008年,村裏178戶群眾共發展茶葉800余畝。由於多數年富力強的村民都外出打工,茶園管理跟不上,茶葉種植較早,收益較晚。

  2012年冬,甘龍村通過群眾會議決定後,引進了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加工廠,採取“公司+農戶+基地+市場”發展模式,引導農戶把茶園流轉公司,由公司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去年,公司加工名優茶近2000斤、大宗茶2萬多斤,産值300余萬元。

  跟著公司幹,群眾有錢賺。企業的帶動,讓甘龍村迎來了茶葉發展春天。群眾不僅得到土地流轉金,在基地務工還可以獲得薪金,每年公司支付當地群眾勞務費都在40多萬元。

  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為農村産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不僅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問題,還提高農業生産的組織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

  近年,印江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採取優先立項、稅收減免、資金扶持、項目帶動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已涌現出一批以凈山食品、梵天菌業、綠野茶業等為代表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並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此外,印江大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加快培育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引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産業發展大戶和家庭農場,並成為構成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業增效的主要力量。截至目前,印江已發展茶葉、食用菌、生態畜牧、鄉村旅遊等專業合作社387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31家,市級家庭農場32家,縣級龍頭企業43家。

  種什麼?發展特色生態産業

  印江位於梵凈山西麓,其特色的區位、特色的資源、特色的環境,成就了印江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稟賦。因此,突出特色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成為印江在新形勢下農業産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特在品種上。印江水果種植始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栽培歷史,印江土柑、印江西桃、印江紅心柚最負有盛名。近年印江立足本地優勢特色品種,在海拔650米以下區域建立了優質柑橘生産基地,在海拔650米以上區域建立以梨、桃為主的精品水果生産基地,在水源良好、土地集中連片的平壩地帶建立葡萄、獼猴桃高效設施水果生産示範基地,果産業已培育成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到“十二五”期未,印江以柑橘為主的果園面積可達11萬畝,投産園達6萬畝,可實現産值1.8億元。

  特在品質上。高山雲霧出好茶,近年印江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按照每人平均一畝茶園的目標,堅持以“四個選好”、“四個轉變”為抓手,強勢推進茶葉基地建設、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茶産業發展實現從荒山荒坡向旱田熟土轉變、從糧煙茶向茶椒菜間作轉變、從佈局分散向集中連片轉變、從數量效益向品質效益轉變。目前,印江有茶園33萬畝,投産茶園17萬畝,獲有機認證茶園50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13.48萬畝。2014年該縣茶葉總産量7360噸,産值達到8.63億元。

  特在印江把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立足生態、發展特色生態産業。在産業發展中印江堅守生態與發展底線,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發展經濟林,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印江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核桃、精品水果、生態畜牧五大産業,力爭五大産業分別實現年産值10億元以上。

  怎麼種?科技技術提升效益

  以科技資訊技術為引領是印江解決“怎麼種”的問題關鍵所在。近年來,印江堅持用科技帶動食用菌産業發展,引進了香菇、黑木耳栽培技術。有了科技支撐,加之梵凈山不可複製的自然生態環境,印江食用菌的成活率達到98%以上。2014年發展食用菌7120萬棒,實現産值5.5億元,建成了西南地區最大的優質食用菌生産基地。

  “通過引進栽培技術後,種植1畝食用菌的利潤有兩三萬元,是種植傳統農業的10多倍。”引進技術大力發展食用菌産業是印江農業産業發展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種田”演繹的一個生動縮影。

  生産工具的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之基礎。以前一頭牛一天只能翻犁一畝地就不錯了,現在這頭“鐵牛”可耕三四畝!速度快、成本低。隨著水稻生産機械化、茶葉生産機械化和烤煙生産機械化,“鐵牛”逐漸代替了耕牛,農機成為印江農民耕地犁田的一支生力軍,目前農機耕、種、收綜合作業水準達到40%以上。

  優質的農特産品曾因大山阻隔,“待字閨中”、遠離市場。如何將産品變為商品走向市場?印江在電子商務上打起主意,與阿里巴巴集團和淘寶網探討電子商務方面合作,淘寶網“特色中國·印江館”開館運營,採用“線上+線下”一體化行銷模式,快速便捷的電子商務讓大量土特産品送上電子商務快車,銷往全國各地。

  目前,印江已經投入1000萬元建設了印江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現代農業高效電子商務資訊平臺,發展個體網店76家,企業18家,累計銷售農特産品總額520萬元。

  (通訊員 左禹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