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4-02 04:33: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騰飛

  助力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農資行業可以有何作為?3月27日,由農民日報社主辦的中國品牌農資大會,邀請農資領域的權威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和農機農藝融合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共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和農業轉型升級建言獻策。

  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節本增效新路子

  化肥農藥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産資料,在我國農業生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長期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藥,也影響到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農藥和肥料的利用率卻都在30%左右,肥料是35%,其中氮肥是33%、磷肥是24%、鉀肥是42%,多餘的或者説沒有有效利用的化肥存在土壤裏面,所以地越種越‘薄’。”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陳生鬥表示,為了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必須要對農業投入品採取減量行動。

  “我們常説農藥是把雙刃劍,我再給大家打個比方,農藥是子彈,植保機械是槍,植保技術是如何打槍。使用同樣的農藥,為什麼發達的歐美國家能達到50%?這説明什麼問題?我們的子彈很好,但是槍不好,而且打槍的技術也不好。”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肥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何雄奎指出,我國現在使用的很多手動噴霧器是上世紀的産品,這種噴霧器打遍了千種作物,百種農藥,很多代人。這些産品上世紀在國外就已被強制淘汰了,這種噴霧器主要的問題是打藥不均勻。加之施藥技術也不夠科學,經常重噴或者漏噴,重噴的地方多有殘留,漏噴的地方藥效不夠,過了幾天病蟲害捲土重來,這就是問題所在。

  會上,幾位專家一致認為,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再走過去的拼資源消耗的路子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走節本增效的新路子。

  實現零增長目標有條件也有基礎

  既要保證糧食豐産、作物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又要把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下來,靠什麼來實現?

  陳生鬥表示,要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有基礎也有條件。原來我們的化肥用量增長率在5.2%以上,近些年通過測土配方施肥,肥料用量增長率已經降到了1.5%左右,從2015年開始如果控制1%的增長幅度,經過不斷的努力結合其他配套措施,到了2020年是有希望實現的。農藥這些年開展統防統治、綠色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企業也開發出了更多新産品。下一步,要把施藥機械由過去手動的改成高效施藥機械,用藥自然就少了。他説:“目前我們正在做的水肥一體化也可以減少用量。我們調研發現河北有一家企業,在新疆探索出了新方法,可以實現肥、水、藥一體化,這樣更可以減少成本,減少用藥用肥。”

  何雄奎認為,高效植保機械是實現農藥減量的一大關鍵。“我們有不少好的農藥産品,這是其一。其二,噴桿噴霧機已廣泛應用並列入財政補貼,玉米、甘蔗這樣的高稈作物,我們有地隙2米多高、噴幅36米寬、藥箱10噸的高效藥械。施藥效率提高,農藥利用率當然就高了。在大農場,有人駕駛飛機植保已有規模應用,像在佳木斯擁有世界最大的航空噴霧站,83架飛機,處於世界一流水準。在南方水稻、丘陵地區和小農場,我國植保機械有一個跨越式的産品,就是無人機,去年銷售2000多(臺)架,勢頭很好,産品也好。它一分鐘能作業一畝地,這是多高的效率?有了這些地上跑的、天上飛的各類先進植保藥械,一定能實現農藥減量。”他説。

  減量行動對農資企業來説是機遇

  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會對農資企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是壓力還是動力?怎樣實現更好的發展?對此,青島海利爾藥業集團副總裁楊波濤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農藥減量計劃對我們農藥企業來説是好事。它能夠給農民降低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優化行業結構。雖然市場總體用量有所降低,但對於優秀的農藥企業而言,是個市場擴張、品牌提升的好機會。”楊波濤認為,助力農藥減量,企業可以在兩方面有所作為。一是研發高效、環保、先進的産品與技術。二是做好技術服務讓農民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用藥,減少原先只是通過渠道推薦或者只是考慮成本而導致用藥多但效果並不好的現象。

  楊波濤介紹説,海利爾一直在前端重視技術和新産品的研發,在末端重視推廣服務,為農民切身解決病蟲害防治難題,讓農民知道好的産品如何使用,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改變圖便宜買低價産品的習慣。“我們現在也在籌建千畝標準示範基地,並專門有一個團隊探索無人機的推廣使用。我們和各級農業部門一起做科學用藥培訓,通過田間培訓,讓農民看到我們的産品的確能夠增産增收、節約成本。原先用1瓶幾百毫升,現在用一袋10毫升、20毫升照樣能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堅持不懈走向田間地頭,做大量的示範試驗,從而讓農民認知産品的優勢,帶動銷售。”

  雲大科技農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君榮表示,公司從幾年前就在思考怎樣減少農藥用量,投了很多資金,在用物理方法控制病蟲害方面實現了突破,目前已開發出一個前期産品,可有效防治病蟲害,並且無毒無害,加以運用能大大減少農藥使用。他建議,在新型農藥登記管理方面,應對産品創新給以支援。

  農藥減量化肥精施離不開農機

  幾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農機對化肥農藥減量的重要作用。

  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技術中心主任吳崇友説:“農藥化肥量要減施,但效果不能打折扣,除了靠藥、肥本身外,還要靠農業機械來完成,缺少農業機械,農藥減量、化肥精施就沒法實現。”

  “化肥農藥減量與農機密不可分。由於對農機、農機具選擇的不合理,給化肥農藥的超標使用帶來很大的危害。”山東常林英格索蘭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家華舉例説,就像在耕整地的過程中,由於機具選擇不合理,就給草害帶來了隱患,對施肥造成了浪費。旱地作物施肥一定要施到土壤的含水層,不到土壤含水層,化肥施得再多都不起作用,這是機具對肥料的影響。另外,作物秸稈還田的時候,因為玉米秸稈裏藏著不少蟲卵,如果機具選擇不當,光把秸稈粉碎了,沒有跟土壤進行有效拌合,秸稈得不到腐解,病蟲害就會逐年增加,加大農藥用量。所以實現化肥農藥減量,首先要從農機、農機具的配置,作業機械的合理選擇做起,提升作業水準。

  “要真正發揮農機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必須要在先進裝備的基礎上加上農藝融合。”吳崇友強調説,農機離開了農藝無的放矢,農藝離開了農機是紙上談兵。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棉花的收穫,不是説把國外先進的採棉機器買回來就能夠解決機採棉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按照機採棉的要求來種植棉花,包括品種的選育、種植的行距以及控制株高和落葉等等,有的環節要靠農藥化學控制來實現,才能夠完成機採棉,否則再先進的機器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農機農藝融合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減少農資産品投入的重要抓手和切入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