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數據與危機決策

  • 發佈時間:2015-06-11 07:52:27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決策從本質上講是從決策目的出發依據一定的認識模型對資訊的加工處理過程。因而,資訊、認知模型、分析時間是決定決策品質高低的三個主要因素。

  首先是資訊。資訊是所有活動展開的前提,正是通過資訊,人們才能了解到客觀系統的運動狀態及其相互的內在聯繫,從而達到對客觀事物的把握和對問題的確定。資訊的缺失或者不完備就會使整個決策活動成為無米之炊而難以進行。

  其次是認知模型。資訊要轉換為決策知識,必須要經過人們應用認知模型對資訊進行的加工、解讀和轉換,從而形成有關客觀對象的決策知識。如果人們對客觀對象的內在聯繫與規律茫無所知,或者僅有不科學的、甚至完全謬誤的認識模型,那麼就會形成對資訊的錯誤解讀,從而導致決策的無效或者失敗。

  最後是一定可資利用的時間。決策中資訊的存在有三態,第一是處於決策者感知範圍之外的資訊,第二是已轉移至決策者感知範圍內的資訊,第三是經過分析、加工、轉化為可資決策者利用的知識形態的資訊。資訊由第一態到第二態,再由第二態轉化為第三態,在這期間資訊要經過收集、傳遞、分析、加工、轉換,然後還有確定問題、制定策略,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資源。若缺少決策可資利用的時間,良好的決策就難以做出。

  資訊的完備準確及時性、認知模型正確程度以及決策可資利用的時間,這三個方面構成了約束決策品質的前提條件,而危機決策恰恰在這三個方面往往難以具備,限制了有效決策知識的形成,從而構成了危機決策的困境。

  

  一般認為,危機事件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産生嚴重威脅,並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危機時人們所面對的是一種不同於常規的特殊情景,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它屬於一種不常出現的“小概率事件”,表現為事件的非常罕見性、爆發的突然性、時間的緊迫性、發展的難以預測和不確定性,這些特點形成了危機管理所面臨的一種特殊的決策情勢。

  在危機中,決策者經常面臨有效資訊的缺失。一個應對良好的危機管理、決策者應具有兩類資訊,第一是公共危機事件所處的環境資訊。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應急資源、危機管理者組織、危機利益相關者等等資訊。第二是致災因子有關的資訊,它是每一類危機事件特有的資訊,如地震、風暴、洪水等的等級、烈度資訊,化學物質污染事件的濃度資訊,傳染病的感染率、傳染速度資訊等。由於危機事件的突發特性,反映出資訊模糊、散亂、混沌的特點,以“資訊霧”的狀態存在,這樣造成決策者所掌握的資訊不完全、不及時、不準確,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訊差。

  危機中,決策者還面臨著認知困境和時間困境。危機事件是一種人們常識外的小概率事件,小數據時代,儲存在人們有限的記憶庫中類似的資訊極少或者根本沒有,更談不上具有科學的認知模型。對事件的起因、發展,走勢等內在聯繫一無所知,那麼即使有了一定量的有關事件的資訊,由於“分析癱瘓”,人們仍然茫然無措,不知怎樣應對。同時,危機是一個高度緊張和巨大壓力的情景,決策者必須在相當有限的時間裏做出重要決策和快速反應,在現實中往往是由於資訊加工能力的低下,資訊傳遞、加工、轉換的遲滯,等決策者拿出方案時,危機已經演化,失去了干預的最佳時機。

  

  正是由於以上危機決策困境的存在,使危機決策的品質難以提高,長期以來只能徘徊在非理性決策與經驗決策的範圍,不能有效地進行危機干預與危機控制。大數據技術作為人類新近出現的一種資訊技術與認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突破人類危機決策中的困境,使危機決策的品質得以提高。

  大數據技術可極大地掃除人類的資訊盲區,可使人類獲得針對自然與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的巨量資訊,過去由於技術限制不能進入人類認識視野的客觀現實,將揭開神秘的面紗而重新進入人類的認識領域。大數據時代,人們有了獲得資訊的新方式,GPS設備、RFID設備、視頻監控設備、衛星遙感、個人電腦、智慧手機、數位相機等各種感測器接入網際網路終端,以及部落格、微網志、微信、播客、社會化網路等的爆髮式增長,使有關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變化都會以傳感數據、交易數據、交互數據的方式進入人類的認識視野。人類所處環境的各種變化以及社會的各種活動,例如天文、地質、生物、生産、運輸、商業、軍事、社會輿情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數據化的方式錶現出來。多樣化的海量的數據出現,使人們能夠深入地、及時性地把握自然與社會的運動變化狀態。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再囿於以往有限的時空限制,對客觀對象的把握達到了新的高度,認識邊界也不斷擴大。過去由於技術限制,人們難以獲得自然與社會變化的徵兆資訊,也將進入人們的認識視野。大數據技術將使人們在危機處理中佔有及時、完備的資訊,從而突破決策的資訊困境。

  大數據也是人類一種新的認識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在海量資訊的基礎上快速形成有效的決策知識。人們認識客觀對象的方法有理論方法、實驗方法與倣真方法,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出現了“數據探索”——這一人類獲得知識的新方法,一些學者將這一方法稱為人類認識的“第四範式”。通過雲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的科學分析與深入挖掘,可以迅速刻畫出社會與自然運作的模型、推演未來變化趨勢,通過大規模的數據並行處理,人們很快就可在局部化的資訊中發現事物的整體走向,在雜亂無章的困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這些特性使大數據技術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危機的解決提供知識支援,極大地提高危機決策的品質。

  美國社會學教授加裏·金説:“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雖説仍然面臨許多技術難題,但前途卻無比光明。在未來的軍事、社會、政治、自然災害等危機的處理中,大數據技術無疑會成為輔助人們做出科學決策、解決複雜問題的重要工具。(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行政管理教研室)

大數據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紫光股份 80.14 10.01%
2 東軟集團 15.94 10.01%
3 賽為智慧 18.52 9.98%
4 航太資訊 27.13 7.28%
5 天源迪科 17.00 6.25%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天夏智慧 12.58 -5.77%
2 上海鋼聯 74.30 -3.19%
3 美的集團 52.84 -3.10%
4 南威軟體 12.10 -2.97%
5 奧飛數據 75.28 -2.87%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