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醫藥 > 醫藥要聞 > 正文

字號:  

活體器官列印目前只停留在模型 賦予生命為時尚早

  • 發佈時間:2015-06-10 07:16:4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黃宗彥  責任編輯:朱苑楨

  “在未來,人們根本不用擔心會因器官病變而死於非命,亦無需等待遙遙無期的捐贈者,只需支付一筆費用,就能獲得一個功能與外表兼顧的人造器官回歸正常生活。”——這是好萊塢經典電影《重生男人》中的劇情。

  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但是,卻僅有1萬餘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有限的活體器官來源滿足不了患者需求。

  隨著被稱為“人類另一個登月計劃”的3D生物列印技術的出現,或許能填補這一空白,也可以令電影中的情形在現實中得以實現。這一天馬行空的想法是用“生物墨汁”通過3D列印機,列印出1:1的倣生器官模型,再通過體外培育細胞組織為模型注入“生機”,最後再植入人體內替代病變的器官,實現器官移植。

  不過,多位業內專家表示,該技術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如何實現從觀賞性到功能性的改變,還需要列印材料、器官精確數據等多個方面的技術性突破。

  活體器官稀缺

  目前我國人體器官市場的供求比為1:100。單以腎移植手術為例,每年進行移植的患者為3000人,而需求者高達30萬。大多數患者只能在等待配體的過程中病情惡化甚至離世。

  在此背景下,3D活體器官列印成為了科研工作者眼中的“香餑餑”。

  資料顯示,3D生物列印技術在2003年實現了單一細胞列印,6年後實現了多細胞列印,並且業內普遍認為到2020年列印活體器官的目標也將達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介紹,目前已有不少專家在進行活體器官列印的研發。

  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表示,公司將於下半年推出一款3D生物印表機,目標是列印人體組織片和血管。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再到構建複雜的器官組織,器官列印的研發似乎已離成功僅有一步之遙了。

  活體器官尚未“激活”

  儘管3D醫學列印備受資本追捧,但部分國內相關上市公司並不打算進入純粹的生物3D列印技術領域。

  深圳光韻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侯若洪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我們目前做的是工業製造和醫學手術,沒有涉及生物列印領域。我認為現在3D列印生物上的應用大部分還停留在高校和實驗室裏。”

  資料顯示,一個成功的再造器官至少由數十億不同類型的活細胞構成,如何在實驗室條件維持細胞的結構形態、為器官提供營養、連接血管網路仍是待解的難題。

  美國Drexel大學教授JackZhou曾公開表示,運用3D列印技術製成的物體要植入人體,必須經過大量細胞培養和試驗,來確保其能夠在人體存活。但人體組織之複雜,遠非現在的技術能夠駕馭。

  此外,面世的生物材料僅有30多種,數量有限。這些材料會否對人體組織發生反應,産生副作用,也需要長期的臨床觀察。

  北京工業大學鐳射工程研究院教授陳繼民表示,3D列印器官目前還只停留在模型上,如何賦予它“生命”,是實現活體器官移植最艱巨的任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