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立顱內外動脈硬化臨床診斷分類標準

  • 發佈時間:2015-06-11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治療手冊

  數據顯示,中國腦卒中發病率居世界第一,每年因患腦卒中死亡的人數超過200萬,年增長率達8.7%,且已上升為我國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全國現存的3/4腦卒中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每年的社會經濟負擔高達400億元。因此,研究腦卒中的發病機理,預防和治療腦卒中已成為我國醫學界亟待解決的一道科研難題。日前,由國家衛計委主辦的第五屆中國腦卒中大會上,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周華東教授作了題為《應當重視顱內外動脈硬化在腦卒中防治中的重要作用》的專題報告並提出,在腦卒中的二級預防中,不僅要重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煙、飲酒等危險因素的防治,而且更要重視顱內外動脈硬化的作用及其治療。他在研究報告中建議,可以將僅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但尚未發現顱內外動脈硬化斑塊的患者,劃為腦卒中低危人群;而伴有嚴重的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建議劃為腦卒中高危人群。

  在過去的臨床治療中,腦動脈硬化的診斷時有使用,但隨著影像學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腦動脈硬化的觀察越來越細緻。同時,腦血管介入技術的發展也使腦血管病的防治手段有了顯著的提升。周華東教授認為,為了更加明確顱外頸動脈與椎動脈等血管病變在腦卒中發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借用近年來介入領域多采用“顱內外動脈硬化”的提法,從而更加突出了頭頸部血管在腦卒中發生中的危險性。目前影像學關於顱內外動脈硬化的描述比較詳細,但是臨床診斷卻過於簡單。為了突出顱內外動脈硬化在腦卒中發生中的危險性和重要地位。周華東教授建議,臨床和影像學需要使用統一的分類名詞,並制定明確的顱內外動脈硬化的診斷標準。

  通過理論研究和大量的臨床試驗,周華東教授提出了顱內外動脈硬化的診斷分類原則。首先,根據部位分為顱內動脈硬化和顱外動脈硬化。顱內動脈包括:頸內動脈顱內段、大腦中動脈、椎動脈顱內段、基底動脈、大腦前動脈和大腦後動脈。顱外動脈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椎動脈。並且,分左、右側描述。第二,根據動脈斑塊性質分為鈣化斑塊、非鈣化斑塊,混合斑塊;包括易損斑塊。第三,可以根據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分類。第四,還可以根據動脈狹窄程度進行分類。按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輕、中、重。動脈狹窄50%—70%為中度狹窄,50%以下為輕度狹窄,70%以上為重度狹窄。第五, 動脈狹窄特殊病變。1.動脈狹窄長病變,表現為動脈狹窄長度大於10mm病變。2.動脈狹窄串聯病變,表現為動脈存在兩處以上狹窄病變。3.動脈狹窄並聯病變,表現為動脈狹窄存在於2根以上動脈。4.多發顱內外動脈狹窄,表現為串聯病變與並聯病變共存。

  業內人士認為,周華東教授對顱內外動脈硬化分類標準的描述意義重大,有利於影像學和臨床診斷名詞的統一和規範,有利於篩查腦卒中危險因素,有利於觀察腦卒中病人危險因素的防治效果,有利於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指徵的掌握。

  周華東教授對顱內外動脈硬化臨床診斷分類標準的闡述,引起了與會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蒲傳強教授建議,組織專家進一步論證顱內外動脈硬化診斷的分類問題,以專家共識形式發表後在國內推廣應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