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製造:創新究竟還缺啥?——瀋陽機床集團蹲點調研之二

  • 發佈時間:2015-06-09 11:07: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瀋陽6月9日電(記者趙承、石慶偉)從模倣組裝到引進吸收,再到收購合作,中國製造與對手的距離越來越近,遭遇的技術封鎖也越來越嚴。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是邁向“中國製造2025”的必經之路,重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體系,是中國製造轉型中國智造的必闖之關。

  然而,創新並非易事。談起創新,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感慨頗深:“早知道i5今天會成功,當初該把所有的錢都撲上去!”而回憶起創新的艱辛,他也説出心裏話:“如果讓我重來,我不知還會不會去搞創新。”

  看似矛盾的兩句話,道出的是企業創新之難。

  記者調研中發現,創新動力、評價機制和創新耐心三個問題,困擾著企業,亟待破解。

  為什麼不少人喊創新卻不敢創新?

  瀋陽機床集團i5的研發,首先承受的是來自企業內部的巨大壓力。

  “每年砸進去1億多元,但我到上海研發基地,看到的只是一群年輕人和幾十台電腦,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成功。”回首來時路,關錫友仍心有餘悸。

  每到年底,公司決策層都會十分糾結,到底還給不給錢?甚至有一次董事長把錢批給研發基地了,企業有關部門又要了回來。

  “到了2012年,成熟技術還沒搞出來,研發資金快要花光了,與德國合作的項目也沒啥進展,市場銷售又下滑……那是最難的日子,有一天我在德國賓館樓頂上站了一夜,跳樓的心都有了。”關錫友説,“重大創新常伴隨巨大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一旦失敗,國家的錢就打了水漂,作為國企負責人,我就是跳樓也難交代。”

  中國製造步入創新驅動新階段,最需要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對國企而言,鼓勵冒險和創新的同時,要保證資金安全。創造一個包容失敗的良好環境,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一些國企對創新有難言的苦衷:一是製造業本來利潤微薄,大量研發投入會吃掉利潤,業績不會好看。二是企業董事長,往往幹幾年就會換個地方,缺乏長遠創新戰略。三是研發投入超過一定額度,企業就難以做主,有關事項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遼寧大學教授林木西認為,國企資産變動、激勵機制等方面受限較多,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少一分自主權,就多一分失敗危險。應該加快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經營機制和決策機制改革,讓企業在自主應對市場競爭中增強創新動力。

  相比而言,在一些民營企業中,企業負責人不受任期制影響,公司利益和個人利益捆綁一起,分配和激勵機制上有著更大的靈活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創新的理性內控和驅動力。

  在i5智慧機床成果慶功會上,研發團隊年輕技術人員向關錫友敬酒表示感謝,關錫友問:“我啥也沒管,有啥功勞啊?”研發團隊回答:“正因為你啥也沒管,我們才獲得了成功!”

  創新需要一個好機制。創新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放手,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

  創新的成果究竟誰説了算?

  創新成果究竟要靠誰來評判和檢驗?

  這個看似簡單的命題,對於中國製造能否實現華麗轉身意義重大。但這一問題卻曾讓瀋陽機床集團倍感煎熬。

  i5智慧機床推出後,曾組織專家前來考察評審,但專家們當時並未給出明確結論。因此,當企業決定集中力量將i5智慧機床大規模上市時,質疑和反對聲接踵而至。

  “不應過分糾結于智慧機床的學術定義,市場才是創新成果檢驗的唯一標準。”i5創新團隊負責人朱志浩認為。瀋陽機床集團決策層果斷抓住市場機遇,組建了專門的i5生産車間和銷售團隊。

  市場反響超出預期。i5産品上市一年多來銷量近4000台,創機床行業新産品上市銷售記錄,就是證明。今年4月,瀋陽機床與許昌遠東傳動軸公司等企業達成智慧製造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傳動軸行業高端智慧製造示範應用基地。今年6月,與廣東省江門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打造“i5智慧製造示範園區”。

  寧波惠豐模具公司為三菱、西門子等生産電動機和齒輪箱配件,要求生産的零部件精度達到微米級,公司放棄了日本、台灣企業的高精度數控機床訂單,改為批量購置i5機床……

  靠市場來評價和檢驗創新成果,才能促進創新機制的形成和創新人才的培育。i5團隊中伺服熱系統分析專家梁志勇,只有中專學歷,按傳統的人才評價觀,根本進不了科研院所的用人視線,卻在i5研發中攻克了元器件熱量産生和散熱分析難題,將誤差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

  長期以來,人們譏諷一些科研成果“以領導為觀眾,以論文為手段,以獲獎為目的,以倉庫為最終歸宿”。評價機制的錯位,大大降低了創新的實效性。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所所長林滸認為,過去評價一項科技成果,有時過分依賴專家評審會、鑒定會、驗收會,如此不僅會影響創新成果産業化,同時對於科研人員而言,科研成果只要通過專家評審,做幾部樣品樣機,就算完成任務。至於成果是否轉移出去,是否符合市場需求,與他們沒多少利益關聯,如此會影響他們的創新積極性。

  創新人才,要在市場磨礪中成長;創新成果,要在市場競爭中接受檢驗。唯此,創新才能推動中國製造的新跨越。

  創新為什麼缺少耐心?

  美國創新學者比爾·薩波裏托曾説:“或者創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術推動型産業,再也沒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實現中國智造,必須突破創新的瓶頸。缺錢、缺人、缺機制?記者注意到,除了這些,我們往往更缺耐心。

  一項重大創新,常常要投入鉅資,經歷漫長的週期,能否有創新的定力、耐力,考驗著企業,也考驗著政府。

  i5經歷了持續7年多的創新曆程,其間伴隨著種種質疑,其中最大的是,投入那麼多,何時才能看到成果?

  企業不停地向各方面解釋著研發的進展,度日如年。

  當創新進入到第三個年頭時,關錫友找到技術負責人朱志浩,要求當年就出成果,得到的答覆是“不可能!”關錫友曾想立即中斷研發,但已經投了那麼多的錢,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急躁的情緒來自各方面的原因:政府官員關心稅收,企業家關心任期內利潤,科研機構關心在規定時間內科研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對於那些需要大投入、短期內不會見效的研發就容易失去耐心。試想能有多少人願意耐住寂寞、頂住壓力坐這個冷板凳呢?

  同樣致力於數控研發的大連光洋集團董事長于德海也有同樣的感受:創新需要建立人才隊伍、持續投入和長時間積累,政府要對企業研發給予支援和寬容,不能只圖眼前利益,“如果支援幾年看不到成果就放棄,很可能會讓創新胎死腹中。”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中國製造的重大創新,比拼的是超前的謀劃、堅定的意志、持續的努力。經得住磨礪,耐得住考驗,頂得住壓力,才能修成正果。

瀋陽機床(000410)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