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醫療APP真的能看好病?

  • 發佈時間:2015-06-09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 付麗麗

  家住北京朝陽區新天地的王女士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由於孩子小體質差,隔三差五就要往醫院跑。“想到孩子生病要去醫院我就心裏打鼓,來回最少要大半天,折騰大人不説,孩子也受罪。”

  如今,在“網際網路+”時代,移動醫療的興起,幫了她的大忙。“有了移動醫療,給孩子看病不再那麼費勁了。”王女士感慨地説。和王女士一樣受惠于移動醫療的人並不在少數。近日,廣東省12家三甲醫院同時上線移動醫療服務。同時上線的醫院一次性覆蓋了廣東省大部分中心城市,標誌著中國醫院全面進入了移動醫療服務時代。移動醫療,究竟能否改變傳統就醫現狀,讓民眾從此不再為看病揪心?

  ——新聞緣起——

  粵12家醫院同時上線移動醫療

  動動手指不用排長隊就能掛號繳費,還能收到就診前後注意事項提醒,並有醫生跟蹤你診後恢復情況,甚至去醫院就診能收到去哪兒停車的資訊……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這一切都將不再是夢想,只要下載個APP就能實現。

  廣東省這12家上線移動醫療的三甲醫院與醫享網聯合,首次打通了從門診到住院、出院的全流程服務,患者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平臺進行預約掛號、分診候診、支付醫藥費等功能,有些醫院還實現了藥品配送、入院登記、醫患互動等功能,而這一系列服務都是免費的。備受詬病的“三長一短”即掛號、問診、繳費排隊時間長,問診時間短的看病難問題將破解。

  近來,隨著各類醫院開始密集佈局,以APP為載體的“移動醫療”的熱度進一步升溫。有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移動醫療APP超過2000款;到2017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125.3億元。

  與此同時,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移動醫療公司也競相在這一領域“落地”,醫療去中心化等聲音不斷涌現。以百度、阿裏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已瞄準能夠貫穿掛號到診後互動的全流程生態圈。

  據支付寶國內事業部、公共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劉新介紹,目前,支付寶已在國內6個城市提供就診掛號服務,上線的“未來醫院”超過60家。劉新坦言,醫療行業是目前最傳統的行業,支付寶將通過大數據和支付能力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醫療平臺。

  ——核心關注——

  移動醫療搭建良好就醫平臺

  “中國醫療核心問題是優質醫生的缺乏,醫療的核心資源80%掌握在三甲醫院的手中,尤其是公立醫院。”海納醫信軟體科技有限公司CEO崔彤哲説。正是看到這種狀況,2008年,崔彤哲毅然歸國創辦海納醫信,專注醫學影像及遠端醫療領域的研發和服務,通過遠端醫療服務,讓基層百姓低成本享受優質醫療資源。

  崔彤哲介紹,由於我國人口基數比較大,隨著病人日益增多,醫療體制限制,醫療系統痛點日益增多,看病難、看病貴,院內就診“三長一短”,院外無人跟蹤病情,自生自滅成了患者普遍就醫感受;而小病擠佔專家號,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等讓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更緊張,這些都令本就緊張的醫患關係日益加劇。

  “在此背景下,移動醫療應運而生,而且也的確改變了部分現狀,診療效率大大提高。”崔彤哲説。

  在崔彤哲看來,移動醫療本質上是一種服務,其在醫療行業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醫生可以通過此類服務更好地獲得患者的資訊,將自身的服務品質和效率進一步提升。而病人則可以通過移動醫療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並選擇合適的醫療機構和醫生。

  “移動醫療服務的載體包括‘硬體+軟體’。”崔彤哲説,硬體,諸如各類可穿戴設備來監測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一旦出現異常就進行提醒,讓患者吃藥或者就醫。軟體,則針對不同疾病為病人提供康復藥品資訊、膳食指導,並配合遠端醫療和醫生進行定期溝通。通過移動醫療,患者可以和醫生直接互動,讓各方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健康管理成為可能。

  有調查顯示,我國有80%的醫生使用過移動醫療工具,84%的患者願意嘗試移動醫療産品。截至2014年,使用過移動醫療産品的患者已突破1億,醫生已經超過20萬名。

  移動醫療的根本還是線上下

  “醫院從兩三年前便開始對移動醫療進行探索,有很多公司到醫院提供相關的服務,醫院內部也在做資訊化,既有掛號,也有病歷系統,我們都一併採納,但發現有很多問題。”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蔡志明説。

  蔡志明介紹,比如掛號後,患者不來、醫生遲到,管理很難。此外,再比如檢驗,病人上午檢查之後,下午再來醫院取結果,産生了二次無效人流,帶來了醫院停車困難等問題,而且檢驗結果在醫院間難以互認,也讓很多患者仍舊産生不便。

  “在我看來,‘網際網路+’就像泡沫一樣,只有泡沫沒有內容,所以這些移動醫療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裏面支撐。”蔡志明説。

  其實,移動醫療要想不像泡沫,“最關鍵的是做好線下服務”。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認為,通過移動問診,患者和醫生可以建立聯繫,經過溝通,雙方會取得一定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往往是認可了醫生本身的能力才會進一步治療或就康復方案繼續諮詢。

  “也就是增強線下的黏性。在此過程中,醫生和病人可以對彼此更加了解,醫生可以通過遠端移動端對病人的實時狀態進行監控,而病人則可以就自己的問題隨時諮詢醫生。”上述專家説。

  就此問題,有專家也表示,其實,移動醫療承擔的就是服務與互動的功能。移動醫療雖説是基於移動互聯網,但根本還是線上下。線下的資源支援力度不夠,線上是很難做起來的。

  ——專家建言——

  移動醫療要從好看病走向看好病

  在傳統醫療備受詬病的當下,移動醫療似乎讓人們看到了一絲曙光,其發展真的會一帆風順嗎?

  一家三甲醫院,一天可能多達1萬人掛號,通過使用移動醫療,平均單個病人節約看病的時間為3小時——這是微信提供的某家智慧醫院能夠實現的數據。

  “目前移動醫療服務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制度的壁壘。比如針對一些移動醫療服務如何進行定價,把部分服務納入到醫保體系內進行報銷等等。如果有醫保支援,那麼移動醫療的使用人群就遠不是現在這個數目了。”崔彤哲説。

  劉新認為,當前移動醫療的範圍依然有限,大部分仍集中在掛號等很表面的服務。此外,如何保證政府對數據的監督也成為問題,未來這些移動醫療需要和政府部門共同制定標準,還需要對技術、資源、服務能力輸出進行考慮。

  對於目前的移動醫療浪潮,有專家認為,目前市面上的這些移動醫療軟體,只是一種改進看病流程的手段。想要顛覆傳統醫療行業,還需對具體病種有針對性的細分,單純的手段上改變,離智慧醫療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就目前看來,移動醫療還沒有觸及看病的本質,患者是需要看好病,但現在的移動醫療主要是方便患者看病,簡單説是好看病。”廣州一家醫院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距離看好病還很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