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村民健康是最大收穫”

  • 發佈時間:2015-06-08 05:46: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新疆哈密市出發,一路向北,穿越戈壁,行進約100公里,便來到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奎蘇鎮。在鎮中心15公里外,有一個板房溝村。這裡是天山北麓、巴裏坤草原深處。

  生活在板房溝村的多是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就醫可成了難題。“好在有于醫生,這些年,全村老老小小,有個頭疼腦熱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牧民塞鐵爾汗説,“于醫生人品好、水準高,我們牧民離不開她。”

  于醫生就是于友花,今年50歲。她生在板房溝、長在板房溝,深知鄉親們求醫之難,從小便立志學醫,為各族鄉親們治病療傷。1993年,巴裏坤縣衛生局招錄鄉村醫生,通過嚴格系統培訓後,于友花正式開始行醫。

  看病、接生、預防接種、産期保健……1000多名群眾的防病治病,全靠于友花一個人。

  牧民阿汗患有高血壓,有一次突然發病,鼻孔出血不止。得知消息後,于友花背起藥箱匆忙趕到,這時阿汗已沒了知覺,家人哭成一團,束手無策。于友花迅速開展救治,發現淤血堵塞了患者的呼吸道,便一口一口將淤血吸出來。經過及時治療,阿汗慢慢甦醒,他的家人轉悲為喜,用哈薩克族的禮節捧上奶茶,感謝于友花的救命之恩。

  牧區地廣人稀,作為一名村醫,于友花隨時準備出發。無論是在家休息時,還是正在與親友團聚,只要有人求助,她背起藥箱就走。有時遇到重症病人,她還會在患者家裏住上幾天,觀察病情,隨時診治。

  提起于友花,牧民斯列木漢豎起了大拇指:“于大夫是牧民的親人,更是我的恩人。”有一次,他兩個年幼的孩子同時發高燒,于友花火速趕來。“這是肺炎症狀!”情況緊急,必須儘快送到鎮衛生院。但斯列木漢家裏還有80多歲母親需要照顧,怎麼辦?于友花催促説:“你快送孩子去醫院,我來照顧老媽媽。”由於送診及時,兩個孩子很快好轉。當第二天于友花趕回家時,她自己的兩個孩子卻餓了一整天。

  冬日裏山區氣候多變,于友花出診時常遇到風雪,雪大時甚至沒過了膝蓋。為儘早救治患者,她總是快步疾行,天氣雖冷,棉衣裏卻浸滿汗水;遇到下山坡時,為節省時間,她甚至蜷起身子滾下山去。

  為提高醫療水準,于友花勤奮自學,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悉心求教。20多年來,她走村入戶開展預防接種和婦幼保健工作,從未出現過醫療事故。板房溝村計劃免疫建卡、建證率達l00%,“5苗”接種率、孕産婦住院分娩率也均達100%。

  10年前,于友花的丈夫不幸離世,她曾一度打算離開村子。2個女兒在外地生活,也都想把媽媽接到身邊。可是,村民的健康一直牽扯著她的心。

  “我還是離不開板房溝,這裡的哈薩克族牧民都是我的親人。”于友花説,“鄉親們淳樸善良,他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這些年,我在為他們看病,他們也在幫助我。種地的時候,鄉親們幫著我一起種。有啥困難,他們隨叫隨到。”

  一年冬天,于友花患重感冒,渾身無力,正在家裏躺著休息,突然接到了一個諮詢電話,耐心給對方解答後,她又昏睡過去。沒想到,打來電話的牧民很快來到了她家。原來,這個牧民在電話中聽到于友花有氣無力的聲音,心裏不踏實,便前來看個究竟,還為她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

  5月8日,于友花被評為新疆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只是做了一些自己分內的工作。”她説,“我覺得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邊遠山區的生活、醫療條件有了很大變化,希望鄉親們健康、幸福地生活,村民健康是我最大的收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