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751”工程引發“蝴蝶效應”
- 發佈時間:2015-06-08 05:46:4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灌輸為主的課堂如何改?學校100多門零零散散的校本課程怎麼實施?……”這樣的困惑曾是橫亙在山東很多中小學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如今已經得到解決。
從2011年3月開始,山東在全省17個市選擇經濟社會發展居於一般水準的17個縣(市區),再從每個縣(市區)中選擇1所高中、1所農村初中、1所農村小學,總共51所學校,實施山東省普通中小學改革創新工程(簡稱“1751”工程),並成立“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引入專業力量,以項目學校為基地,培育一批改革創新、自主發展的示範學校,引領帶動區域教育發展。“‘1751’工程給學校打開了一扇窗,引領學校回歸教育教學規律辦學,按照青少年發展成長的規律辦學,不再以高考為終點來設計學生的人生。”臨沂市蒙陰一中校長表示。
“促進學校自主發展,任何時候都離不開自己的主動應變。”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表示,“必須讓想改變的人來改變,從想改變的地方做起,從能改變的地方做起,從改變低效或無效的教育行為做起,從學習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做起。”
山東“1751”工程啟動之初,就遴選專家教授、教科研人員、齊魯名校長等組成近50人的專家團隊,專門為學校發展把脈診斷、出謀劃策。
“學校課程雖然很多,但經過專家的分析講解,我們才發現很多課程只停留在主題式活動水準上,對於為什麼要開發課程、什麼是好課程、怎樣達成課程育人等,缺乏進一步思考。”萊蕪市萊城區口鎮中學主管課程開發的主任宋振興説,很多原以為可圈可點的做法,在專家的追問下,漏洞百齣。
近幾年,口鎮中學在專家團隊的持續跟進和指導下,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培訓,將104門零零散散的學校課程,歸納為藝體課程、讀寫誦課程等4大類20多種,徹底打破級部和班級的界限,形成了“套餐式課程、走班制運作、學分制管理”的學校課程模式。
2008年4月,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中曾一度因違規加課而受到省教育廳的嚴厲處分。“前面的路應該怎麼走?”新任校長盧法斌不斷地思考。
進入“1751”工程項目學校後,在專家團隊的幫助下,鳳城高中逐漸從“時間+汗水+題海”中擺脫出來。學校以課程建設為載體,不僅開齊了課程,還針對體育與健康、技術、藝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實施了“選課走班”和“工作室制度”,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大大增強。
2012年秋,農村學校吐絲口小學與6個教學點合併辦學,教師老齡化嚴重,對怎樣進行課程建設缺乏深入的理解,課堂教學效率低,學校發展面臨諸多問題。“我們想看看全省最好的學校都是怎麼辦的,但苦於不知如何聯繫、不能深入交流。”校長李金之很苦惱。
山東省基礎教育課程中心為吐絲口小學聯繫了齊魯名校濟南市經五路小學,簽署校際聯盟發展協議,開展“一對一”聯盟結對指導和交流互助。經過專家指導和聯盟互助,學校逐步探索構建體驗課程,打造體驗課堂,凝練形成了體驗教育特色。
通過這種“一對一”聯盟發展的方式,“1751”工程在全省選擇51所率先發展起來的學校,作為合作夥伴和指導學校,組織開展全省17市學段聯盟交流活動,並將所有工程學校分成5大片區,在片區內分學段開展學校文化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學生成長、特色建設等主題性聯盟交流活動,有效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用。
“不僅如此,‘1751’工程項目學校在全省17個地市的快速發展,還輻射帶動了所在區域學校的發展。”山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張琳説,下一步,還要堅持問題導向的學校變革策略,進一步完善組織方式和運作機制,發揮聯盟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