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重科:用“工匠精神”尋求全球突圍
- 發佈時間:2015-05-06 19:5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長沙5月6日電 題:中聯重科:用“工匠精神”尋求全球突圍
記者 白祖偕劉雙雙
被視為中國經濟風向標的工程機械行業,在新常態下跌宕的市場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洗禮”。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總部位於長沙、在近80個國家建立了銷售和服務平臺的中聯重科,在不斷創新與轉型升級中自我歷練,通過全球化思維尋找屬於“中國製造”的世界坐標。
“與全球領先的裝備製造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唯一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董事長詹純新希望中聯重科用代表極致的“工匠精神”追趕世界一流,讓“Made in china”成為響亮的世界名片。
“工匠精神”追趕世界一流
2008年,中聯重科以1.63億歐元收購義大利混凝土機械製造商CIFA60%股權,開啟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次海外並購。
在現代工業發祥地的歐洲建立了自己的橋頭堡後,中聯重科跨國運營的步伐沒有停歇:通過對德國M-TEC公司、荷蘭Raxtar施工升降機技術公司以及奇瑞重工的並購,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整合資源;加速海外研發平臺、裝配基地、合資工廠、市場渠道的建設,先後成立印尼子公司和財務公司,建成並投入使用海外公司巴西服務中心。
“國際化如同一場賽跑,而歐美跨國公司比中國企業起跑的時間要早、速度要快,管理理念、技術資源、本土化能力等也遠強于中國企業。”詹純新認為,中國企業不能僅僅按部就班地等待自然生長和進化,必須走“新型國際化道路”,即借力國際資本市場,以世界為緯度整合全球資源,使中國企業的制度、管理、技術、文化與國際領先者快速對接,最終實現“花開全球,跳級發展”。
如今,儘管已經躋身世界工程機械高端製造行列,詹純新仍清醒地意識到,中國製造與世界一流製造存在“最後一釐米”差距。
“‘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詹純新認為,“工匠精神”便是這關鍵的“一釐米”。
詹純新理解的“工匠精神”是,良好的工匠對每件産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做工的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於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
基於此,中聯重科摒棄粗放增長的發展模式,用極致的思維提升産品品質與工藝,努力鑄造中國裝備製造領域的“奢侈品”。在世界工程機械領域,許多印記著世界紀錄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産品都來自中聯重科:101米世界最長碳纖維臂架泵車、113米全球最高的登高平臺消防車、全球最大水準臂上回轉自升塔式起重機……
2015年4月,中聯重科宣佈旗下1200多個品種將全部“換裝”,邀請世界著名的工業造型設計團隊——義大利ZAGATO公司歷經10個月精心打造的全新涂裝,正是其向高端世界級品牌靠近的重要一步。
轉型升級開啟新藍海
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輝煌十年的滋養下,中聯重科迅猛發展。進入行業收縮調整期後,中聯重科悄然“變身”,成功地從單一的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為集工程機械、環境産業、農業機械、金融服務等多位一體的高端裝備製造企業。
這家發軔于長沙建設機械院的企業,最初只是由7個人掙脫體制和思想的藩籬、借款50萬元創立的。科研人員出身的詹純新一直用全球化的視野洞悉行業變遷,掌舵著企業每一次戰略轉型。從科研院所走出,到股份制改造、重組並購,從全球化經營到多元化發展,中聯重科的每一步都與中國經濟改革的大勢節拍一致。
2014年8月,中聯重科並購奇瑞重工,以期通過整合資源改變中國農機行業現有格局,引領農業機械登上全球價值鏈高端。
“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從低端到高端、從世界50強之外到進入前10強,實現過程是通過技術創新、走出去和抓住了中國發展的好時機。”在詹純新看來,伴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業機械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只要抓住時機,中國農業機械也會在全球市場擁有自己的地位和品牌。
隨著“工業4.0”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中聯重科如今開始進行商業模式的大變革,未來將從整機銷售佔主導轉變為增值服務和産品銷售多元並進的商業模式。
在橫向延伸産業鏈條、實施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中聯重科也在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中看到了新藍海。
中聯重科分管海外業務的高級總裁張建國表示,“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推動下,中聯重科海外市場拓展即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未來3-5年之內收入佔比要提升到30-40%,公司已做好未來幾年與行業國際巨頭在其家鄉市場一爭高下的準備。”
從技術創新到經營管理,從企業文化到戰略佈局,中聯重科努力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每一次自我蝶變。“在中聯,每一個人都是‘工匠’。只有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才能讓中國製造立於世界之林,成為具有永久競爭力的世界品牌。”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