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羊共舞”六十載——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細毛羊之父”劉守仁
- 發佈時間:2015-06-06 07: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60年前,他從南京農學院畢業,懷著紮根邊疆、建設祖國的情懷,從長江之濱奔赴天山腳下,來到了當時人煙稀少、滿眼荒涼的新疆石河子;
60年間,他帶領科研團隊刻苦鑽研,培育細毛羊新品種2個、新品係9個,獲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4項,為多個省區輸送種羊達20多萬隻;
60年後,他雖已年逾八旬,依然滿腔熱情地耕耘在科研一線,幾乎每天都到研究所工作,查閱文獻、指導研究。
他就是一輩子從事細毛羊育種研究,“與羊共舞”六十載,被譽為“中國細毛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守仁。
攻克一個個“堡壘”
新疆農墾科學院坐落在石河子市。在這所大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很好找,只要循著小羊“咩咩”聲就能到了。“你看,這就是細毛羊。”在研究所辦公樓前的試驗羊圈,副研究員王立民抱起一隻小羊告訴記者,細毛羊的羊毛只有頭髮絲的十分之一細。
如今看似平常的細毛羊,卻凝聚著劉守仁大半生的心血。1968年,他培育的“軍墾細毛羊”在北京農業展覽館首次亮相時,因填補了國內空白而引起轟動。
1955年,劉守仁大學畢業後奔赴新疆,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八師紫泥泉種羊場,擔任畜牧技術員。當時,種羊場多數是哈薩克羊,雖然耐嚴寒、善攀岩,但個頭小、毛粗色雜,僅有的幾隻阿爾泰羊體大毛細,但適應性差。那時,劉守仁經常思索如何為哈薩克羊換“新衣”:把阿爾泰羊皮“披”在它們身上。
第二年冬天,劉守仁實施育種計劃。一間泥土屋就是他的實驗室,一些瓶瓶罐罐和一架老式顯微鏡就是他搞試驗的全部家當。功夫不負有心人。轉年,第一代雜交羊誕生了,可隨著小羊成長,毛色不純的缺點也逐漸顯現。於是,劉守仁又開始準備進行第二代繁育。然而,當時幾乎所有的觀點都表明,培育新品種少説也要幾十年。
寒來暑往,劉守仁默默耕耘,終於在1965年獲得了重大突破。這年春天,幾百隻小羊羔“咩咩”落地。經鑒定,羊毛細度、彎曲度和光澤度都達到了高級毛紡原料的標準。
攻克第一個“堡壘”後,劉守仁沒有停歇,精心設計了品種、品係齊育並進法,打破了先育成品係、再培育品種的傳統。1972年,劉守仁率科研團隊培育出更優良的“軍墾A型細毛羊”。此後,又陸續培育出B品係、C品係、肉毛兼用等品種,還主持了“北羊南移”工程,把細毛羊推廣到湖北、安徽等省。
1985年,劉守仁承擔“中國美利奴羊(軍墾型)繁育體系”項目。他用4年時間完成了任務,使羊毛産量大幅增長,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1934年3月,劉守仁出生於江蘇靖江,在他讀完小學後,舉家遷至蘇州。1955年,年僅21歲的劉守仁大學畢業,在填寫工作分配志願時,他選擇了“到最艱苦的地方幹最艱苦的工作”。
“天山,天山,遠在天邊。”兒行千里母擔憂,臨別時母親眼中的淚水,讓他永生難忘。同時,父親的鼓勵字字入心,“你既然選擇了畜牧專業,就要作為終生的事業,新疆有許多天然牧場,是你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最好去處!”
帶著家人的祝福和期望,年輕的劉守仁一路西行。初到新疆,他被分配到新疆八一農學院。教了2個月書後,他覺得在烏魯木齊還不算邊疆,條件也不算艱苦,又申請到最基層。當年11月,他被分配到距離烏魯木齊240多公里、位於天山深處的紫泥泉種羊場。
大學生到牧場,牧工們覺得很稀奇,以為他不會待長久。劉守仁卻認為,“邊疆是個大舞臺,基層是一片廣闊天地,群眾有著豐富的經驗,場長、牧工、同事都是我的老師,要與大家打成一片。”
很快,大家的看法就變了。紫泥泉條件艱苦,人畜共用水源。劉守仁與牧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牧工家吃麵片,沒幾口就吃出羊糞。“剛開始真受不了,不過很快就習慣了,把羊糞吐掉,接著吃。”劉守仁笑著説。
3月是接羔的季節,數十隻羊同時産仔。剪臍帶、編號碼、稱體重、打掃羊圈……凡能做的,劉守仁都搶著幹。母羊在雪地上産下羊羔,他脫下棉襖裹住羊羔就往産房跑;看到嬌弱的羊羔,就抱進自己的被窩養護;還經常在小羊産房裏舖上乾草、樹條和衣而眠。“這個年輕人不簡單哩!”牧工們嘖嘖稱讚。
由於過度勞累導致抵抗力下降,他感染了布氏桿菌病,開始發高燒,後來雙腿腫痛,並影響到脊椎。但他沒有倒下,繼續不斷攻關,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數據分析,終於培育出優質的細毛羊。此後,又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讓接力棒代代相傳
“可以説,劉院士影響了新疆農墾科學院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畜牧獸醫所研究員甘尚權是劉守仁的學生,2002年擔任劉守仁的秘書,工作一段時間後,劉守仁對他説,“我不需要秘書,年輕人要有自己的專業,你去專心搞基因研究吧。”就這樣,甘尚權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張雲生副研究員剛到院裏時,沒有確定研究方向,劉守仁就介紹他到裕民縣巴什拜種羊場。“劉院士特別關心年輕人,那麼大的年齡,不顧路途顛簸,經常親自到現場指導研究,這讓我非常感動。他為我們科技工作者的成長付出了巨大心血。”張雲生説。
劉守仁不僅在業務上精心指導,在經濟上也不遺餘力地資助年輕人。甘尚權曾患有嚴重的胃病,治病的錢一時湊不齊。劉守仁知道後,立馬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安心養病。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周平説,“劉院士對年輕人的成長、學習和生活都非常關心,時常找年輕人談心,鼓勵他們好好幹,在自己的科研領域練就‘殺手锏’。”
“我真心希望事業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傳下去,我甘願做人梯,讓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更上一層樓。”劉守仁常説。
如今,年過八旬的劉守仁不僅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還依然不停地學習新知識、接受新理念,並根據當前需求確定新的研究方向。
當年培育細毛羊時,1公斤羊毛相當於3公斤羊肉的價值,近年來正好反過來了。據此,劉守仁帶領科研團隊,用帶有多胎基因的國內地方品種和國外品種雜交,培育出了多胎肉用羊,2012年通過了兵團農業局的新品種認定。
現在,肉用羊是市場主流,但在我國還缺少適應性強、繁殖快、肉質好的優良品種。“我們要再培育幾個優良肉羊品種,建立一個新的肉羊品係,希望後年就能夠成功;此外,多胎基因研究還面臨成果轉化問題,希望有所突破。”劉守仁堅定地説,“儘管已經81歲了,我還要實現這兩個夢。”他望了望身後的那些研究員、博士們,鼓勵道,“年輕人會努力幹起來,也一定會幹好!”(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