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劉守仁:他創造了“中國美利奴”

  • 發佈時間:2015-06-06 01:31:0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疆農墾科學院細毛羊育種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兵團最好的細毛羊在他手中。有人這樣評價劉守仁。

  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不時冒出幾句帶有江浙味兒的粗話。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幽默開朗。這是81歲的新疆農墾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守仁給人的第一印象。猛然間覺得,他特像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周伯通,童心未泯。

  “歡迎各位老師來採訪。”語驚四座,好一句“老師”,如此謙虛,讓我們這些兒孫輩採訪者“羞愧難當”。

  “從21歲到81歲,都在和細毛羊打交道。聞慣了羊圈味兒,聽慣了羊叫聲,幾天不去看看我的羊,心裏就‘癢癢’。”

  談他自己,寥寥幾句;談起細毛羊,滔滔不絕,眉開眼笑。

  豈敢小瞧我“羊圈”裏的羊

  新疆農墾科學院辦公樓掩映在一片綠樹叢中。靠南邊的辦公室,透過每天中午打開的窗戶,不時傳來“咩咩咩”的叫聲。院裏的人都知道,院士“羊圈”裏的羊要“吃食了”。

  院士的實驗“羊圈”,就在辦公室後面四五百米處,對面是細毛羊基因工程實驗室。院士的核心“羊場”,在離石河子幾十公里遠,一個叫“紫泥泉”的地方。

  “羊圈”不是特別大,只有三百多只羊。十幾隻體格碩大、肉墩墩、長著犄角的種公羊,等待牧工“理髮”剪羊毛。

  院畜牧獸醫所副研究員王立民緊緊抓著一隻羊的長犄角説:“劉老師培育的部分核心種群就在這裡。這些細毛羊都是新疆美利奴軍墾細毛羊的後代。”

  牧工使勁將羊摁倒在地,羊才乖乖就範。牧工很快剪下一個毛套。

  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周平説:“羊毛好,剪完就是一個完整的毛套,一點不散架。”他隨便抓起一小縷毛,吹給我們看,“這些毛比人的頭髮絲還細,在14微米到18微米之間,頭髮在80—100微米之間。”

  豈敢小看“羊圈”裏的羊。如今,這些新疆美利奴軍墾型細毛羊的後代,在天山南北的草原上隨處可見。

  每每走進這個“羊圈”,劉守仁就情不自禁想起帶給他希望和寄託的“紫泥泉種羊場”。

  1955年秋,他從南京農學院畢業,主動要求到邊疆工作。一個寒冷刺骨的冬天,一輛進山拉木頭的嘎斯車,把他擱在這裡。從此,他的命運就和這裡連在了一起。

  “以為新疆除了戈壁灘啥都沒有,到了一看,那裏有個小賣部,牙膏、肥皂、香皂都有,比想像中好多了。”

  “每天早晨一開門,天山雪峰仿佛近在咫尺,草場近在眼前,江南可看不到這種景象。”

  在這裡,他與羊群為伴,進行著綿羊品種培育的研究。他跑遍方圓百里的大草原,與哈薩克牧工同吃同睡,白天是牧羊人,夜晚鑽在地窩子裏整理資料。

  沐浴著日落日出,他在早出晚歸中一幹就是60年,先後培育出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兩個新品種、9個新品係,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改寫了中國沒有優質細毛羊的歷史。

  “祖師爺”看了我的羊都服氣

  在綿羊育種領域研究長達60年,三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劉守仁是兵團第一人。

  院史陳列館科技成果展板上清晰地列著:《中國美利奴羊新品種的育成》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繁育體系》獲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美利奴肉用、超細毛、多胎肉用羊的培育》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國際綿羊育種史上,一個新品種的産生通常經歷雜交改良、橫交固定和提高推廣三個階段,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劉守仁引用蘇聯阿爾泰細毛羊雜交改良新疆當地毛質粗劣的哈薩克土種羊,培育出蘊含著屯墾戍邊含義的全新綿羊品種——軍墾細毛羊,僅用了12年。

  軍墾細毛羊,個體大,毛質好,生存能力強,産毛量比土種羊高出4.5倍。

  1968年,紫泥泉“軍墾細毛羊”在北京農展館展出,國內外為之轟動。中國宣佈從此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細毛羊優良品種。

  討教“秘訣”,劉守仁笑著説:“頭兩個階段,我是邊雜交,邊橫交固定,同時進行,以前沒人這麼搞過。我邊試邊幹。當時國家紡織業急需好羊毛,哪能等幾十年。”

  這個“秘訣”,後來被他發展為蜚聲業界的“血親級進育種方法”。

  時隔多年,其間艱苦,他記憶猶新。“沒有實驗室,墨水瓶當試管,鐵皮、竹片當試驗工具,放大鏡當顯微鏡,鑷子當計數器”,“瞪大眼睛數一平方釐米有多少羊毛,一數就是三四個小時,雙眼酸痛直流淚”。

  軍墾細毛羊培育成功後,他沒有沉浸在喜悅中。

  “羊毛拿到上海幾家大型毛紡織廠試紡表明,它的長度、細度都不如澳毛,不能紡高檔毛料。”

  這使他感到十分內疚和震驚。他憋了一口氣,下決心要為中國人爭氣,把“澳洲美利奴羊毛披到軍墾細毛羊的身上”。

  從1972年開始,他用美利奴種公羊與軍墾細毛羊進行雜交,經過9個春夏秋冬反覆試驗,篩選繁育,成功培育出和澳大利亞美利奴羊相媲美的“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這標誌著我國細毛羊培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細毛羊品種資源方面不再受制於人。

  “軍墾細毛羊”讓“紫泥泉種羊場”名聲遠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外專家絡繹不絕跑來“取經”,連“美利奴羊祖師爺”澳大利亞的專家也萬里迢迢來了。

  “他們看了我的羊,都服氣的呀。”劉守仁説。

  其間,他大膽採用係祖建係法,實行封閉育種,抓住優勢個體確定係祖,採取近交,迅速增加畜群親緣系數,使群體遺傳性在雜交階段穩定下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血親級進育種方法”。

  “最大優點是挑選最優秀的種公羊,與母羊進行雜交産生一代羊,挑選出表型最好的一代母羊再與其他祖代優秀種公羊進行雜交産生二代,對二代進行強選擇,增加淘汰率,挑選最好的後代母羊與祖代種公羊進行級進雜交産生三代。三代已含有體型一致的優秀種公羊的87.5%血液,此時就可以將三代進行封群繁育。還可以進行第四輪雜交,使四代達到祖代的血液93.75%。此時可將四代進行封群繁育。”他的弟子、研究員甘尚權解釋道。

   母羊都生雙羔該多好

  國際糧農組織預測,21世紀90%畜牧品種都將通過分子育種提供,有了良種就能在同樣投入的條件下有更大産出。

  從傳統育種到分子育種,對劉守仁來説也是一個新課題。

  “每晚睡覺前都要想上半個小時問題”的他,籌措經費建立起了以基因工程、胚胎工程實驗室為技術支援的科研開發平臺;出資讓學生到外地從名師讀博士。現在的團隊裏,有院裏一半以上的博士。

  他的團隊從傳統育種向分子育種發起“衝鋒”。

  他主持的“超細毛及肥羔生物工程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首次運用綿羊多胎主效基因標記方法,培育出中國美利奴羊多胎肉用新品係。

  “在對新疆本地品種綿羊的多胎性狀改良、育種上,劉老師對多胎分子輔助標記育種方法進行了創新,採用綿羊多胎主效基因分子改良、分子育種同步推進,使新疆本地品種綿羊在不改變其特性的情況下,又獲得了多胎性,在綿羊品種培育手段上徹底實現了分子育種,加快了綿羊新品種的培育速度。”他的弟子、副研究員張雲生説,“為了減少橫交固定和選育提高這一漫長階段,我們採用克隆技術將一隻頂級細毛羊克隆成10個頂級細毛羊,使得種公羊數目由1隻增加到10隻,這些種公羊遺傳背景高度一致,品種培育過程中優秀的雜交後代就可直接進行自體擴繁。”

  對其間建立的綿羊多胎基因檢測技術,劉守仁“情有獨鍾”,每有機會都呼籲推廣。

  “只需要少量血液,就能快速檢測出母羊是否攜帶多胎基因,預測母羊群體的産羔情況。推廣應用多胎基因檢測技術,以兵團現有400萬頭綿羊為例,其中100萬頭基礎母羊按20%出生雙羔計算,就會多生20萬個羊羔,效益有多大。”他笑著説。

  (科技日報新疆石河子6月5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