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路醫師多點執業 醫生回歸“社會人”能否緩解看病難

  • 發佈時間:2015-06-04 08:46: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工作室正式掛牌第二天,林鋒接下來一個星期便被排滿了,“週一到週四的晚上都預約了,週六也有安排”。

  5月15日,廣州三位醫生挂靠在國內某知名醫療體檢機構的私人醫生工作室掛牌成立。其中一家醫生工作室已經可以通過前臺諮詢、服務專線、服務熱線3種方式預約,網路諮詢預約也即將上線,一時供不應求。

  今年3月,廣東省有關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頒布,醫師多點執業事先向第一執業醫療機構書面報備即可,不再需要審批同意。醫師多點執業“鬆綁”後兩個月,首批私人醫生工作室高調成立,破土出芽。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任林鋒開設工作室,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希望工作室能推動多元、良好的醫療生態環境發展。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廖新波在其部落格撰文表示,“醫師多點執業只是一種執業模式的改革。要改變80%病人在大醫院就診的倒金字塔現狀,閥門是建立醫生流動機制,促進醫生自由流動。”

  醫院的前端服務轉移到工作室

  在廣州高價地段珠江新城裝修舒適的工作室裏,“開業”前,三位醫生拍攝了宣傳照。他們不是身穿熟悉親切的白大褂,而是西裝革履,臉上自信從容。

  工作室挂靠在廣州一傢俬營體檢機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任林鋒建立的是“林鋒胃腸腫瘤醫生工作室”, 來自同一醫院的謝汝石副教授建立的是“謝汝石醫生工作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張子謙教授則建立了“張子謙頸肩腰腿痛醫生工作室”。

  與醫院不同,醫生工作室重點是診斷、諮詢。謝汝石醫生在其微網志介紹,病人將檢查資料上傳給工作室後,醫生將對其進行有效分診,推薦專家。“專家在工作室的出診諮詢,保證30分鐘時間。也可以深入溝通、制定治療方案及多學科會診等。”

  諮詢診斷後,如需入院治療,專家會推薦其到第一執業點的醫院治療。

  “這相當於把醫院的前端服務轉移到工作室。”林鋒告訴本報記者,預約好時間,病人帶齊資料,醫患雙方在工作室可以邊喝茶邊討論病情。

  林鋒在第一執業點醫院出專家門診,試過3小時看20個病人,“十幾分鐘一個病人,沒有時間詳細説。”

  謝汝石在微網志上表示,“在(醫師多點執業)初級階段,最好的多贏模式就是‘私人醫生工作室’。”

  通過醫生工作室,病人可以獲得精準、優質的醫療服務。醫生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通過工作室增加醫療服務,有助於解決“看病難“問題;對於醫生,由於工作室的諮詢價格按照市場規律制定,可以提高醫生積極性,增加稅後的收入;對於醫院,醫生完成了既定的工作量,又通過工作室給醫院帶來了穩定的病源。

  “所以,院長不反對我們。”謝汝石表示,“我們探索一個讓醫生在醫院的支援下增加提供醫療服務和體面多點執業的模式。”

  醫生自由流動緩解“看病難”

  一些病人感冒都要到大醫院挂專家門診,這讓林鋒無奈。林鋒坦言,一些疑難雜症病人因為挂不到號錯過專家門診,一些普通醫生可以處理的病人卻又“死認”專家門診,“這浪費了專家資源”。

  林鋒的專家門診一號難求,一個號曾被黃牛炒到3000元。面對醫療生態的不合理,林鋒一直在探索新的醫療模式。工作室的理念最早來自好友廖新波,他曾在2006年提出過“名醫城”的概念——倣照商城模式,把一定資質的醫生集中在一地,“名醫城”以“商鋪”的形式出租給醫生,提供醫療以外所有輔助檢查與檢驗設備和非醫技性的服務。

  一家民營體檢機構願意嘗試醫師工作室的做法。這家體檢機構每年在廣東有100萬體檢客戶,這些客戶屬於中高端收入人群,他們想找專家卻又耗不起醫院排隊時間,呈現出另一種“看病難”現象。最終,林鋒選擇與這家機構合作。靈活的時間和就診方式、集多學科聯合的工作室將解決高端人群“找醫”困難,而穩定的病源,有助於工作室的成長壯大。

  謝汝石表示,很多醫院並不缺設備,缺的是人才。“人才流動起來,看病難才有可能緩解;人才流動才能使醫院差距縮小,使醫療多元化,進入良性生態。”在廣州,三位設立私人工作室的醫生被稱為“三劍客”。

  在距離廣州100多公里的江門市,有醫生在嘗試著另一种醫生工作室。馬常青把目光一直放在基層。2013年馬常青從江門市三甲醫院開始,到縣市級醫院、鄉鎮醫院、村衛生室進行調研,發現大醫院病人太多,醫生忙不過來;而基層醫院醫生緊缺,病人少但工作量不輕。技術力量薄弱、人才匱乏、設備不足,病人不信任基層醫院集中流向大醫院,“讓看病難變得更難”。

  因此,當廣東省放低醫師多點執業門檻後,馬常青將工作室放在江門市麻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個社區人流密集,但附近沒有相配套的醫院,馬常青想,醫生走訪基層,病人就不用大老遠跑到大醫院了。與林鋒工作室專攻疑難雜症不同,配合社區設備,中醫骨科醫生馬常青可以在基層實現諮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

  馬常青的設想比廣州的醫生工作室早一個月。但在掛牌的前一天,馬常青接到區衛生局通知,要求延期掛牌。區衛生局的説法是“等市裏出臺(醫師多點執業)相關細則再掛牌”。

  預備掛牌當天,馬常青的幾個學生過來“捧場”,深圳的一位同行朋友也趕來支援,得到消息的病患也早早來到社區服務中心等待。當天上午,馬常青進行義診活動,共接診了80余位患者。現在,工作室的匾額被布遮住,醫生的個人簡介被抽掉了,馬常青很少回去看了。

  “本來一腔熱血,現實卻讓人沮喪。”馬常青告訴本報記者,他不會放棄社會義診,目前正在和深圳的一家機構談合作。

  醫生的價值應該由市場來定

  在林鋒的工作室看病,收費參照公立醫院的VIP診療費用標準進行,診金約為500至2000元,這些費用全部由病人自付,且不包含檢查、治療等其他費用。高品質的服務,收穫的是對等的優厚報酬,這是林鋒認為的“體面工作”的一部分。而在醫院,林鋒的專家門診每人掛號加診療費才10元,他覺得未能體現勞動價值。

  在馬常青做的調研中,基層醫生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因此,他羨慕林鋒工作室進入市場定價,“定價500元,如果不值這個價,那市場就會推動它降價甚至倒閉關門;如果超值,就可以升價。值多少錢全由醫生的手藝説了算。”

  馬常青告訴本報記者,他在基層的義診即使不掙錢也願意持續做下去,是因為想打響自己的社會品牌。“等到未來政策放開,醫生的價值最終會得到市場的承認。”

  廖新波在其部落格上,引用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段話:(中國)政府對醫療系統並沒有完全放開不插手了,它還牢牢控制著一個要素——定價權。政府試圖通過壓低價格,確保民眾在缺乏醫療保險的條件下也能獲得最基本的醫療保障。但在實際操作中,政府控制的定價權真正能壓低的,只剩下醫生和護士的勞動力價格了。

  不滿足醫院的價格,不少醫生選擇暗地裏“走穴”賺外快,也有醫院為他們提供“方便”。另外,“以藥養醫”也成了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不少醫院將醫生當作醫院的私有財産。”廖新波表示,醫院最基本的管理策略是爭奪醫生,絕不是爭奪病人,因為“醫生在哪,病人就在哪”。

  “在醫生即將成為社會人的趨勢下,醫院應該盡可能創造更好的工作平臺給醫生,而不是‘粗暴’地限制醫生流動。”他認為,目前醫師多點執業的最大障礙來自於觀念的保守和落後。

  目前,大陸醫生執業只有醫院執業、個人診所、張強醫生集團、醫生工作室幾種模式。林鋒告訴本報記者,他的工作室未來將會開到異地、基層,在嚴格遵守醫生準入制度的前提下簽約更多醫生。“讓醫療生態多元化,就醫選擇多樣化,醫生從業形式個性化,這應該是比較理想的狀態。”林鋒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