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醫院破"醫荒"初嘗甜頭 去年醫師多點執業釋放醫生1170名
- 發佈時間:2015-04-28 07:1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京城多家民營醫院均啟動了加速擴張模式,在這一現象的背後反映出,“醫師荒”這一長期困擾民營醫院的阻礙有望被移開。北京醫師多點執業新政,對於苦尋高水準醫生卻礙于制度藩籬的民營醫院來説,無異於得到了一把破題的鑰匙。但與此同時,公立醫院不願放手以及政策仍存在的一些空白,還是將眾多醫生“鎖”在公立醫院內,無法實現真正的流動起來。
民營醫院和醫生初嘗甜頭
剛剛決定開設綜合門診的美中宜和就是一家從醫師多點執業新政中嘗到了“甜頭”的民營醫院。美中宜和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以婦兒醫療作為主營方向的美中宜和就曾在醫師多點執業新政出臺後,引入數位多點執業的公立醫院醫生,而在綜合門診開業後,該醫院也將計劃充分利用公立醫院醫生資源,並借助這些醫生實現與公立醫院手術、住院等環節的對接。
在公立醫院工作了17年,並且從2013年起一直在以多點執業方式工作的美中宜和婦兒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龔曉明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稱,多點執業放開後,他很快就開始嘗試同時在民營和公立醫院工作的模式。“不可否認,民營醫院能夠提供更市場化的收入,比如我在美中宜和的掛號費為600元,但在協和醫院僅為7元,且醫生在公立醫院做一場手術才有200元左右的收入,這顯然不是主刀醫生應有的市場化薪酬。”龔曉明説。也正因截然不同的工作條件,龔曉明最終在兩個月前選擇了從公立醫院徹底走出,專職於民營醫院。
同樣是美中宜和婦兒醫院婦科的副主任醫師,丁西來坦言,在公立醫院工作的十多年中,他經常一天需要看50-100個病人,看診時間和品質很難保證。然而,來到民營醫院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丁西來又逐漸産生了一個新的想法,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由於在民營醫院接觸的客戶種類較單一,病情也相對較簡單,對於醫術提高不大,未來,他願意重新進入公立醫院,同時通過多點執業在民營醫院擔任部分工作。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8月1日,北京實施新的《北京市醫生多點執業管理辦法》,最大突破是申請多點執業的醫生從過去要取得書面同意,改為向第一執業地點所在醫療機構報告即可。據市衛計委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新政實施5個月,北京市受理註冊多點執業人數1170人,是2013年同期的4倍。
多點執業不用藏著掖著
北京商報記者還隨機對另外三家民營醫院進行了調查,發現各家醫院均有醫師進行多點執業,其中一家醫院的外聘醫生比例達到50%左右。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院長賈斌所在的醫院有30多位醫生是來自公立醫院的多點執業醫生,且數量逐年增加,覆蓋了骨科、矯形、創傷等多個專科。
不過,賈斌也表示,目前政策對於多點執業醫生所在民營、公立醫院需要承擔的職責還不夠明晰。尤其是對醫生的培訓、福利保障等,到底各方面應如何投入,如果民營醫院只想撿現成,那麼對公立醫院肯定也是不夠公平的。
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院長匡桂申則稱,現在,確實出現醫生一開始選擇多點執業,後來直接跳槽到民營醫院的例子。特別是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享受同等的醫生職稱評定政策,且公立醫院醫生數量眾多,在評職稱時往往論資排輩,而民營醫院醫生數量相對較少,競爭沒有公立醫院那麼激烈,這也是民營醫院吸引醫生的一個優勢。另有一位不願具名的民營醫院醫師表示,醫院對於多點執業往往有數量要求,再加上對第一執業醫院是否真願意放人仍有擔憂。
公立醫院的顧慮難消
好不容易培養起一個人才,並提供“五險一金”,醫生卻跑到外面走穴掙錢令公立醫院頗為尷尬。
“大家都知道,民營醫療機構正在和公立醫院搶醫生,主要方式就是給予更高的待遇,以及更優的診療環境等等。所以公立醫院當然不願意自己的醫生進行多點執業,因為這樣很容易出現人才流失。”昨日,北京一家三甲醫院高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據透露,公立醫院一般都會給醫師多點執業設置一些隱性門檻,比如在時間上不予配合,並且在醫生職稱評定方面設置一定障礙等。另一方面,公立醫院也擔心民營醫療機構的水準參差不齊,一旦醫師在多點執業中出現醫療糾紛,會給所屬醫院“添麻煩”。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曾指出:“沒有人事制度改革,多點執業可能推不動。多點執業雖然允許醫生可以去多個醫院,但本單位會不會管?多點執業醫生與本身單位的保險、薪酬體系怎麼算?這些都需要考慮。”
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文 胡瀟/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