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逆週期調節化解經濟下行壓力
- 發佈時間:2015-06-03 05:32:0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隨著一些經濟運作主要數據相繼公佈,市場普遍認為此前中央採取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政策效應正在顯現。但也要看到,當前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夠牢固,經濟仍然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央行貨幣政策將如何適當加大預調微調力度,保證宏觀經濟在合理區間運作?近期降息降準手段是否過於單一?針對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
記者:當前,我國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依舊不旺。為保障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央行是否還會推出一些具有針對性、前瞻性的預調微調措施?
陸磊:目前來看,貸款增速依然較快,商業性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力仍在,流動性並不短缺。但同時也要看到社融規模增速有所下降的態勢,這應該引起高度警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央行應綜合使用財政和貨幣工具,對經濟進行逆週期調節。如果政策及時、到位並得到有力執行,經濟依然會在合理區間運作。當然,財政貨幣政策調整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既要看經濟增長和通脹率等指標,還要看結構性指標,比如實體經濟中小微企業和“三農”是否能得到支援,等等。此外,還要協調本外幣政策,根據外匯佔款等數據的變化進行調整,使金融體系流動性保持穩定。
記者:有觀點認為,在新常態下,宏觀調控手段依然是此前的降息、降準,過於單一。您怎麼看?
陸磊:要全面、客觀看待當前的貨幣政策。一方面,宏觀調控都是逆週期的,當經濟存在下行壓力時,為了穩定增長這一重要目標,必須進行逆週期調控。從國際經驗來看,根據經濟運作和流動性狀況進行調整,對於任何經濟體,都是必須手段。
另一方面,新常態下,宏觀調控也有一定的手段創新。在財政政策方面,會注重優化體制機制的安排,比如PPP等;在貨幣政策方面,就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定向調控,額外增加支農、支小金融機構的降準幅度。這些調控措施,都是創新之處。此外,相關調控不止瞄準穩增長,更著力於促改革、調結構。
記者:有市場人士表示,最近的貨幣政策偏松。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走向如何?
陸磊:“松與緊”有兩種定義,一種是從操作方向上來看,一種是從最終效果上來看。比如降息、降準,從方向來看就是松。但央行更注重從最終效果來看是松還是緊,這就要看經濟運作狀況。比如,去年以來外匯佔款出現縮水,必然帶動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供應發生變化。通過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最終使貨幣供應和融資總量增長保持了合理適度。因此,從最終效果看,並不是放鬆。
利率方面也是一樣,目前實際利率走高,央行通過降低名義利率使得實際利率確保不變,從效果看,仍然是中性的。目前,貨幣走勢依然是穩健和中性的。公眾應當從經濟增長態勢、機構流動性、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方面,來看待貨幣政策走向。
記者:此前,央行發佈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重點談到了政策透明度問題,您認為當前貨幣政策是否足夠透明?
陸磊:各國央行和貨幣當局都面臨著貨幣政策透明度的問題。應該看到,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透明度在不斷提升,政策的可預期性越來越強。目前,央行與市場主體的溝通能力越來越強,市場主體能夠看到央行政策調整的方向。
但需要指出的是,市場各方對政策調整時機和力度預期並不一致。而目前央行推動的逆週期調節,並不是搞“大水漫灌”式的寬鬆,政策調整實際上傳遞的是貨幣政策的原則、底線和目標等資訊。要相信,市場通過考察貨幣政策的調整行為,能夠明瞭央行目前對經濟運作、流動性狀況和融資成本狀況的看法,進而明確自身操作的方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