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生態要保護 先得種好樹

  • 發佈時間:2015-06-02 07:52:03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處雲貴高原的貴州,山多耕地少,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曾無奈地向山地開荒,種地種到“天邊邊”,而這不僅沒有解決貧困問題,反倒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加劇。

  貴州是長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守護“兩江”清水向東流是貴州的責任與義務。如何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如何協調生態保護與脫貧致富,是貴州繞不開的話題。

  初夏,走在成片的樹林裏,滿眼的翠綠和陣陣的涼風讓人心曠神怡,這裡是貴州省大方縣小屯鄉滑石村林場。15年前,一場泥石流在短短10分鐘內造成18人死亡,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給當地人留下慘痛的記憶。“15年的退耕還林,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愛護這片林子,守住它,就守住了發展的根。”村支書王福忠談起這片樹林,充滿感情。

  “生態要保護,先得種好樹;種好樹,林子裏面找門路。”貴州省林業廳廳長金小麒説,實現綠水青山,林業必須先行,要讓綠色鋪就農民的富裕路,讓綠色引領農民的小康夢。

  森林覆蓋率一年增長一個百分點,水土流失面積一年減少一個百分點

  在紫雲縣板當鎮沙壩村村民李有國的記憶中,兒時家對面的那片荒山是光禿禿的,一下雨,滿山的泥巴、石子往下滾,堆滿山腳下的田壩。山洪、泥石流是40歲的李有國兒時常見的場景。“現在不同了,滿山都是樹,打雷下雨不用怕,水源也比過去好。”變化來源於這些年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荒坡種滿了樹,樹苗一天天長大,局地氣候和環境也隨之改變。“如果當年不種樹,我們村早就搬走了,根本沒法住。”

  貴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脆弱,極易受到破壞,而且很難修復,是我國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貴州省委、省政府重視保護生態,不斷出臺政策措施給黔貴大地增樹添綠。通過堅持不懈的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和實施生態扶貧等工程,10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一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如今全省森林面積超過1.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9%;同時,水土流失面積一年減少一個百分點。在這一增一減中,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綠裝,“多彩貴州”顯露綠色生態魅力。

  今年2月25日,羊年上班第一天,貴州省貴安新區馬場鎮川心村,省裏主要領導揮鍬培土,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的序幕在此拉開。全省各植樹點8萬多名各級幹部上山植樹,成為新春貴州大地的一道亮麗風景。

  為讓黔貴大地披上綠衣,今年2月,貴州省出臺《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規劃2015年到2017年全省確保完成造林綠化任務916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和低産林改造項目300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林業産業産值突破1200億元。

  “我們要努力使綠色成為多彩貴州發展過程中最亮麗、最迷人、最持久的顏色。”貴州省林業廳副廳長黎平説。

  把造林綠化與農民的“錢袋子”結合,確保綠色化可持續

  納雍縣厙東關鄉總溪河岸邊,成片的櫻桃樹給遊人提供了綠蔭,樹上瑪瑙紅櫻桃成為當地人發家致富的“搖錢樹”。陶營村村民肖文佑告訴記者,僅僅靠這一季賣櫻桃,他家收入就有近20萬元。

  10年前,這個鄉煙塵瀰漫,小煤窯、小磚廠遍地都是,汽車一過,就能掀起一場“沙塵暴”。“我們希望生態改善,也想錢袋子鼓起來。”鄉黨委委員付琳説,光讓老百姓種樹不行,還要讓大家從種樹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大面積種植經果林,是當地選擇的雙贏模式。村民楊辛給記者講述了種櫻桃樹的好處:荒山荒坡過去種玉米只能填飽肚子,改種櫻桃樹,果子每斤能賣到8元,樹苗每株能賣4元,還可以發展觀光旅遊。

  山青了,水綠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嘗到了種樹的甜頭,村民種果樹的積極性更高,當地黨委政府正謀劃著招商引資,建冷庫、發展深加工,做大做強林業産業。

  “把造林綠化與農民的‘錢袋子’結合,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納雍縣林業局局長尚金文介紹,在環境美起來的同時,讓農民富起來,實現林業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的農民投身林業産業,建設美麗鄉村,這是林業産業化發展的方向。

  勾朝祥,50歲,大方縣小屯鄉大田村的“天麻土專家”。2000年大田村實行退耕還林後,勾朝祥分析了大田村的自然條件,提出要在林下種植天麻。“天麻喜陰,適合在林下種植,我們有這麼好的森林資源,不利用起來可惜了。”説幹就幹,勾朝祥第一年嘗試在林下栽種天麻100余畝,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種植天麻,紛紛走上了致富路。

  圍繞“種下一片林子,形成一項産業”,貴州各地將生態美和百姓富有機統一,不僅有效修復了生態,更讓林業成為農民致富的新引擎。2014年,全省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了610億元。

   尊重群眾意願,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發展模式

  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將5種適宜栽種的果苗名簽,分貼在5個碗邊,每名群眾在自己中意的果苗的碗裏丟入一顆包谷籽。結果是,98%的村民選擇栽種石榴。如今,在林泉鎮已完成的9306畝綠化造林中,連片種植石榴達7200畝。

  尊重群眾意願,就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林下種植、養殖、森林旅遊、觀光林業……貴州充分尊重各地的自主性,鼓勵探索不同的林業發展路線和模式。

  “這批雞有2000多只,山農公司馬上要來回收,賣雞的純收入不會低於2萬元!”榕江縣寨蒿鎮維新村村民滾常壽利用村裏的林業資源,採取林下放養方式,養殖“榕江小香雞”,雞群以林地雜草和蟲害為食,因其個小、味香、富含氨基酸而深受消費者喜愛。為增加農民收入,榕江縣依託特有的小香雞資源和豐富的果林地資源優勢,引進山農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行訂單養殖、保價回收,提高農民林下養殖小香雞的積極性。目前,該縣養殖農戶已遍及19個鄉鎮,年産小香雞60余萬隻,助農增收2000多萬元。

  站在施秉縣雲臺山主峰上抬眼望去,一望無際的綠色盡收眼底。2014年,施秉雲臺山成功躋身世界自然遺産地。

  雲臺山牌樓衝組老組長牟永祥,指著山對面一片鬱鬱蔥蔥的柏香樹林説,30年前那裏是一片荒山,他帶領全組村民每天出工,將植樹任務分到各戶,硬是在“石頭坡”上種出了一片120畝的森林,當年的小樹苗如今最大的直徑已有20釐米。得益於當地良好的森林資源和施秉喀斯特地貌成為世界自然遺産,牌樓衝村民幾乎家家辦起了農家樂。“我們以後的好日子,就指望這裡的森林旅遊開發了。”牟永祥充滿信心。

  貴州的“綠”,不僅藏于山野鄉間。坐擁花溪濕地公園、小車河濕地公園、黔靈山森林公園等眾多生態資源的貴陽市,城在山中、山在樹中、人在畫中,茂密的植被讓整座城成為一個“森林氧吧”,爬山養身、森林養肺、濕地養心成為都市民眾的生活常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