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歷次暴跌後第二天反彈概率87%

  • 發佈時間:2015-05-29 06:31:19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07年5月29日深夜,財政部突然宣佈上調證券交易印花稅率,次日,滬指暴跌6.5%,被稱作“530股災”。時隔近8年,5月28日,受匯金減持等利空消息影響,市場暴跌。有趣的事,與當年一樣,滬指同樣暴跌6.5%。截至收盤,滬指報4620.27點,跌321.45點,跌幅6.50%;深成指報15912.95點,跌1050.58點,跌幅6.19%;創業板報3432.98點,跌195.69點,跌幅5.39%。

  據大數據統計,在1996至2015年間,滬指曾經32次下跌超過5%,不過在第二個交易日中,僅4個交易日出現下跌,反彈概率達到87%。

  多個利空引發暴跌

  據港交所披露的公開資訊,中央匯金于5月26日在A股市場內,分別賣出工商銀行3億股,賣出建設銀行2.8億股。金額分別為16.29億和19.06億元。匯金減持工行、建行前後的股份佔比分別由46%降至45.89%、5.05%降至2.14%。

  市場人士認為,匯金作為國家隊的風向標,此前在低點多次增持,增強了投資者信心,並開啟了一波牛市。而此次減持,則開啟了國有股減持的序幕,使投資者産生恐慌心理。

  此外,自6月2日起,又將有23隻新股集中發行。預計凍結資金總量將達到7—8萬億左右,為2013年新股重啟後的最大一批,將創天量新高。又有報道稱,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逾千億元定向正回購。上述因素使得資金面比較緊張,也是引發市場大跌的原因之一。

  四川次新股表現好

  滬深兩市僅289隻個股上漲,101隻非ST股漲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幾乎全部是新股或因重組定增等消息而連收一字板,僅有4隻個股是“自然漲停”。收盤時封住跌停板的個股,則多達451隻,1603隻個股跌幅超過5%。

  板塊全線飄綠,石油、券商、航太軍工、煤炭、船舶製造、保險、有色、傳媒、地産、鋼鐵、電力等權重股跌幅靠前,水利建設、國企改革、自貿區、線上教育、國産軟體、智慧穿戴等題材跌幅靠前。前期表現最為靚麗的次新股,也成為重災區,不少個股從漲停直接跳水到跌停,如果漲停買進去,收盤浮虧20%。

  不過,來自四川的次新股卻表現良好,中光防雷迅遊科技金石東方收盤都漲停,再加上28日才上市的邁克生物,有4隻四川股票在市場暴跌的情況下漲停。

  匯金減持或為銀行混改啟動

  匯金公司28日晚間發佈公告表示,2008年以來,匯金公司在二級市場增持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上市金融機構的A股股份,並購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近期,匯金公司出售了部分增持股份和ETF,其中觸發資訊披露義務的,已根據監管要求進行了披露。

  據悉,國金證券銀行分析師馬鯤鵬認為,匯金減持為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信號。國金重申,強烈看好今年銀行業估值中樞直接提升的歷史性機遇,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啟是估值提升的最重要的動力之一。銀行業15年PB第一步提升至1.5倍,部分優秀銀行估值提升至2倍。

  大數據顯示大跌後有反彈

  在1996至2015年間,滬指曾經32次下跌超過5%後,不過在第二個交易日中,僅4個交易日出現下跌,反彈概率達到87%。

  其中最典型的是1996年12月17日,在滬指暴跌9.44%之際,第二天滬指走出高達7.42%的漲幅;而隔年2月18日,滬指暴跌8.91%,第二天滬指大幅拉升7.58%。

  統計顯示,在32個滬指暴跌的次日,其中有4次隔日滬指漲幅超過6%,有9次反彈幅度超過3%。

  值得注意的規律還有,2007年2月27日,滬深股市也曾大幅下跌,各指數跌幅均超過8%,其中上證綜指和深成指創近10年最大單日跌幅。而滬指于那次大調整半年之後站上6124點。

  此前2014年12月9日,滬指跌5.43%,深證成指跌4.15%,兩市2000多只股票中僅186隻上漲,160多只個股跌停,573隻個股跌幅超過1%,兩市再度刷新萬億新紀錄,此後滬指上攻3400點。

  上升趨勢出現中陰不用怕

  5月28日,市場這樣大跌,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後市市場會怎麼走,投資者又該怎麼操作呢?

  “大盤上升趨勢出現這種中陰完全不用怕。”北京私募投資基金經理范先生預計,5月29日,主機板可能會在跌破4600點,引出恐慌盤後出現上漲。“滬指漲個100多點,問題不大吧。”他表示,目前最看好的是軍工板塊。

  深圳某基金公司認為,近期大盤連續上攻,累積了大量獲利盤,獲利盤回吐加大調整力度。臨近5000點整數關口,大盤可能在獲利盤壓力下出現一定的調整,但調整深度有限,中期牛市格局不變。本次調整將充分消化獲利盤的壓力,有利於行情走得更遠。

  有研究機構認為,資金面不會成為持續制約市場的因素。目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始終不變的方向,流動性寬鬆的方向很難改變。短期由於新股IPO以及央媽的調整不會成為持續制約市場的因素。放水方式將從“大水漫灌”改為“細水長流”,整體市場提估值的動力降低,中小板成長和主題仍會持續有機會。

  華西都市報記者 朱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