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江門開“三門” “超車”靠創新

  • 發佈時間:2015-05-29 01:30: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左朝勝

  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西部有個江門市,改革開放以來,以僑鄉聞名世界的江門,在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科技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期,中共江門市委、市政府認真實施黨中央國務院和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新常態下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重新調整了思路,制定了政策,作出了“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發展彎道超車”的總體佈局。為此,本報總編輯劉亞東與江門市委書記毛榮楷舉行了一場高端對話。

  劉亞東: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考察了江門,對江門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許多意見,特別是要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門戶的江門市,要為珠江三角洲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對春華書記的指示,江門市委市政府將有何舉措?

  毛榮楷:謝謝科技日報對江門的關注。江門面積9505平方公里,人口451萬人, 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匯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這次春華書記來考察,特意就江門的名字,提出了新時期江門的發展,要開好“三個門”:一個是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開放之門”,一個是粵西進入珠三角的“方便之門”,一個是珠三角通向粵西、廣西乃至大西南的“輻射之門”。

  春華書記在江門調研和檢查指導工作時指出,江門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位的任務抓好抓實;要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為抓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這既是省委、省政府交給江門的政治任務,也是江門自身發展的需要。繼續走常規發展道路,很可能一直被珠三角的發達地區甩在身後。要突破制約、加快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核心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根本途徑是走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培育新的增長動力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經濟規模、總量和提升效益。要堅持把科技創新“驅動”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上,“驅動”到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上,“驅動”到園區和灣區開發建設上,“驅動”到優化環境上。使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從更高的角度、更寬的思路、更廣的範疇來謀劃推動科技創新,切實將創新驅動轉化為我市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實際成果。

  劉亞東:據我們所知,江門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實施“珠西戰略”的主戰場。實施創新驅動,是落實“珠西戰略”,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基地的必由之路。如何抓住廣東實施“珠西戰略”歷史的契機,加快建立江門現代産業體系,推動江門實現發展的“彎道超車”?

  毛榮楷:這次春華書記來江門,將創新驅動和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情況一併檢查,也給了我們一個信號:要做好科技與産業的對接。實施創新驅動,是落實“珠西戰略”,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基地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培育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的助力器,把培育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作為創新驅動的發力點,兩者相輔相成、齊頭並進。

  多年來,江門作為珠三角的邊緣城市,經濟實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特別在發展資源要素及環境制約日益加劇,勞動力等要素成本迅速上升的情況下,要加快發展,就要另辟蹊徑,找到突破口,出路就在於創新驅動。恩平的廣東道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依靠科技創新推動企業升級發展的典型代表。由於注重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産值從2009年5000萬元增長到2014年6.5億元,用短短6年的時間完成創業到掛牌上市的過程。對比起一般代工型企業成長速度和經營效益,顯而易見,沒有創新能力不可能有持久的競爭力,産業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都會大受影響。

  現在廣東省將創新驅動發展上升為核心戰略,這對我們是“倒逼”、更是機遇。作為後發地區,繼續沿用老辦法已經競爭不過人家。要實現加快發展的“彎道超車”,我們要將創新驅動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致勝法寶,搶抓機遇,以創新能力增創核心競爭新優勢,為發展提供持續活力和強勁動力,力爭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

  劉亞東:廣東省正在申請珠江三角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對珠三角帶動廣東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起著巨大的作用。江門為此打開“開放、方便、輻射”三門,必將為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發揮巨大的作用。使命在肩、任重道遠。請榮楷書記談談具體的舉措。

  毛榮楷:目前,我省區域創新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我們要以此為契機,認真搜尋薄弱環節,明確抓手、補齊“短板”,把創新驅動發展落到實處,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水準。重點是做到“五個抓”:一抓主體,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要把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牛鼻子”,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要以衡量高新技術企業的6條標準為準則,倒逼企業在科研、人才、投入、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企業實現全面發展,力爭每年增加2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到2020年達到350家。二是養育並舉、雙管齊下。加大扶持引導力度,支援一批、培養一批、儲備一批。要針對企業實際,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加強跟蹤服務,培育一批重量級的高新技術企業。對新認定通過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給予資金補貼,對已獲批准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各類科技計劃項目中給予重點支援。三是強化應用、激發活力。強化科技創新應用導向,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和機制。

  二抓載體,加快提升區域創新水準。園區是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載體。要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搞好規劃佈局,加大統籌力度,打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江門國家高新區要充分發揮對區域創新的支撐作用,以打造成全市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核心載體為目標,引進科技平臺,吸引相關企業集聚,實現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快速提升園區科技含量。加強區域內研發技術服務中心、創新孵化集聚區、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區、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産業城市和産業社區融合示範區等功能區的規劃與建設。

  三抓平臺,完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整合提升區域性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積極為企業創新主體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一是推動龍頭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院,二是建設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産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三是建設新型研發機構。

  四抓技改,大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堅持“六個優先”,即優先推動企業原地址“零增地”增資擴産,優先支援企業創新技術、應用新工藝,優先推介江門品牌産品,優先扶持優質企業上市融資,優先保障上市企業提升産能,優先引導企業設備更新和智慧化改造。

  五抓合作,在開放借鑒中提升創新水準。推動“珠中江+陽江”經濟圈與“廣佛肇+雲浮”經濟圈的對接合作,全面深化與港澳、“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交流。充分發揮江門籍院士在廣東為數最多的優勢,吸引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將重大科技成果落戶江門進行轉化。發揮五邑僑鄉優勢,借助世界各地僑領牽線搭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把江門打造成為承接國際技術轉移、項目引進及産業化的專業基地。

  未來的江門一定會打開“三門”,八面來風,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發展“彎道超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