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爾集團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轉型之路

  • 發佈時間:2015-05-28 18:04:3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 從“張瑞敏製造”到製造“張瑞敏”:海爾集團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業轉型之路

  新華網青島5月28日電(記者徐冰、張旭東)張瑞敏能被“製造”嗎?

  他自己的回答是:能。

  大型企業在“網際網路+”時代該怎麼從求生存,轉型到求創新。

  張瑞敏的方法是:解構。

  10年曆程,海爾集團這個世界最大的白色家電企業通過自身再造,正由中國最大的家電製造企業整體轉型為創業平臺,為大型企業在“網際網路+”時代趟出一條轉型的新路。

  家電巨人變身巨型“車庫咖啡”

  “車庫咖啡”,創業創新的代名詞。

  美國“矽谷”,車庫創業曾經催生出惠普、微軟和蘋果這樣的跨國企業巨頭。

  北京中關村,“車庫咖啡”也成了中國網際網路創業平臺的象徵。

  已經在市場上成名立腕的超大型企業還有沒有能力和動力像“車庫咖啡”那樣再創業?

  答案是:不僅能,而且必須。

  “中國製造業真挺危險。”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對記者説。

  他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海爾1999年在美國南卡州建工廠時工人工資是國內20倍,去年變成了4倍。同比,美國的油料費是中國一半,過路過橋費中國是美國的18倍,中國製造業生産要素的優勢沒有了。面對德國工業4.0和美國先進製造業,必須尋求新競爭力。

  “中央提出創新、創業非常正確,但大型製造企業創新和創業怎麼做?企業組織結構解決不了,一切免談。”這位以思想敏銳著稱的中國企業家開門見山地説。

  過去10年,海爾集中做了一件事:去掉2萬名中間管理層,把過去30年辛辛苦苦打造的“航母”,解構成了一支並聯“艦隊”。“現在海爾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張瑞敏説。

  海爾雷神遊戲筆電小微團隊就是由“85後”“三李”創建。李艷兵、李寧和李欣利用網際網路交互平臺深入挖掘了3萬條用戶數據,整合代工廠和設計資源,還在去年年底引入了天使投資。一年間,雷神把海爾從未做過的遊戲筆電做到行業第二,僅11月11日“光棍節”一天就售出一萬台,去年給海爾集團上繳了1200萬元凈利潤。

  龐大的企業中間層沒有了。集團與“小微”不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原來集團的部門“領導”都變成平臺主,為小微提供創業服務。

  “我們只提供平臺。”張瑞敏説,“我們讓渡企業最核心的決策權、用人權和利潤分配權,同時把握戰略和擁有股權。”

  新的問題來了,既然自己幹,何必靠海爾?

  已經嘗到甜頭的李艷兵告訴記者,雖然雷神的品牌、生産工廠都不是海爾,“但集團給雷神投入了72%的股份,併為小微發展提供了強大背書。我們剛開始請上海、重慶兩家代工廠各生産50萬台遊戲本,不是海爾這個背書誰會接單?”

  在企業解構的“操盤手”張瑞敏看,海爾集團這個平臺已經慢慢演變成一個“生態圈”,一個“生態系統”。

  “過去企業是一個如‘航母’般生硬的組織,是緊耦合結構,只要壞一個齒輪或螺絲,就趴窩了;現在是松耦合結構,一兩百塊並聯體,死了5塊,其他生長茂盛,還有新生力量。”他這樣解釋道。

  這個“生態圈”中,匯聚了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共6萬多人;像海爾雷神一樣的小微創業體200多個;已誕生470個項目,匯聚1322家風投公司……

  一個過去看來“巨無霸”一樣的大型企業,開始整體轉型成一個巨型“網際網路+”“車庫咖啡”。

  網際網路時代的“聯産承包責任制”

  員工變“創客”,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自己的”,海爾集團副總裁刁雲峰用改革開放之初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大包乾”時代曾經流行的話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王健,一個典型的“工科男”。去年3月,他帶領4個“80後”組成“智勝冰箱小微”,通過在網際網路的海量交互資訊了解用戶需求,並在全球範圍尋求技術和設計,推出了勻冷和超靜音冰箱等。去年,産品售出200多萬台,銷售額40億元,其中60%銷量是網路交互産生的新增量。

  “收入咋樣?”面對記者提問,有些拘謹的王健,臉上突然盪漾起難以抑制的笑容,連聲説:“很多,很多!”

  統一設計、推出新品、批量生産……這些帶著濃厚大工業時代印記的流程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多變的市場、多樣的需求面前顯得笨重遲滯。

  誰能最快發現市場需求,哪怕是很小的點,都會通過市場“深耕”,迅速實現需求和供給的對接,而網路大數據和交互性強的特點恰恰為有效對接提供了可能。

  洗衣機平臺網路交互小微程興中團隊,在網上發現很多用戶抱怨洗衣機內筒臟且無法清洗。他們通過546萬人次網路交互和舉辦網路設計大賽,從800多個解決方案中遴選出10個解決方案。

  隨後,這個項目在海爾洗衣機平臺公開競爭,孫傳濱競標成功,並與其他員工“官兵互選”,組合成立“免清洗洗衣機小微”。孫傳濱團隊通過利用網路交互,優化出高分子橡膠球方案,産品預售時就達到10萬台,去年半年銷售20萬台、銷售額7億元。

  激發全體員工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船小好調頭”的“小微”組團形式,使得既往的項目協作由任務受領變為利益關聯,提高的就不僅是效率了。

  程興中説:“我們利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與用戶交互出市場需求和創意後,交給孫傳濱,他們找設計小微,整合全球資源製造,再找銷售、物流小微交付用戶。最終的收入由孫傳濱分別向其他小微付費,大家摽在一起,都想著怎麼協作好、滿足用戶需求,這樣大家才能拿到薪酬。”

  小微內部薪酬也是“用戶”説了算。程興中説:“在協作機制中,相當於我們的‘用戶’是孫傳濱團隊。他們認為我們團隊中誰的創意設計、用戶反饋和迭代創新貢獻大,薪酬就高。”

  解構後的集聚,點燃的是創業的激情。

  周迎萍在加入程興中團隊前的工作是編寫企業內刊。她説,以前工作是寫好人好事,和自己熟悉的同事打交道。剛開始做網路交互非常不適應,因為自己比較內向。逐漸,自己在網路上和用戶熟絡了,自己也更外向了。感覺現在自己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麼“工具化”,更能體現出個人的創造力,體現出個人的價值與尊嚴。

  “我們始終都在關注和連結兩種人:員工和用戶。”張瑞敏這句話道理並不深奧,任何發展好的企業都要這麼考慮。

  但該如何關注?如何連結?

  “以前員工只對上級負責,企業6萬人沒人考慮用戶,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現在全員創業,員工只有創造了用戶價值才有薪酬。有些小微初期不能盈利,小微主自己掏錢發工資,如果長期不能盈利則自動被淘汰。”“大老闆”張瑞敏這樣説。

  “集團像‘老母雞’,我們就像剛剛孵化出的‘雞蛋’,慢慢長成‘小雞’,再孵化‘雞蛋’。”員工孫傳濱——其實現在也是“小老闆”——這樣説。

  憑藉這樣的新架構,海爾的一些小微成長迅速,其中雷神小微和水盒子小微已經成為獨立法人,雷神小微還引入風投2000萬元。

  “小微創業不是虛的,而小微創業的最終目標是上市。”這是張瑞敏對企業“大拆”後要實現的“大建”目標。

  “網際網路經濟和傳統經濟最大不同就是康得那句話,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而海爾就在踐行這句話。”談完利益,思想者張瑞敏又講起了哲學。

  製造“張瑞敏”?

  “網際網路+”的時代,工業該怎麼搞?

  德國工業4.0和美國先進製造業在外部改變著工業競爭的未來。以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為表像的企業自動化、智慧化浪潮從內部改變著作業流程,員工崗位必將大量減少。

  中國網際網路也正逐步從消費網際網路發展到産業網際網路,誰能應對好殘酷的內外競爭,誰就能生存和發展。或者,不知不覺間就被淘汰。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從“車庫”幹起是一種模式。海爾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通過搭建創新平臺,提供機制、資源和資金,而這些都是創業不可缺少、求之不得的能量塊。

  “目前,海爾已變成的200多個小微企業裏,人人都是CEO,3年至5年內就可能出現幾個與海爾同樣當量的企業。”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雲傑説。

  10年轉型種下的梧桐樹,不僅枝繁葉茂,也引來了外面的金鳳凰。

  海爾“免清洗洗衣機”在網上徵集設計方案時,孔欽永還在天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讀大三,海爾邀請他來與研發工程師和外國專家一起討論,讓孔欽永覺得一下子到了最高平臺。畢業後,他成為了海爾線上員工,從事創意行銷。

  現在的海爾,在冊員工從前幾年的11萬下降到6萬,但像孔欽永這種與海爾有契約關係的線上員工卻增加到15萬,為海爾創業平臺提供服務的超過100萬人。海爾這項變革實現了企業在冊員工減少,社會就業崗位成倍數增加。

  “以前海爾是製造家電的企業,未來就是製造創客和製造企業家的企業。”周雲傑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