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顛覆德魯克“創造顧客公設”
- 發佈時間:2015-01-13 00:29:3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中國經濟龐大的身軀急速轉身調整産業結構的時候,美歐紛紛推出了自己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工業計劃:美國的再工業化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同時,美歐管理理論界也前所未有地把目光對準了全球最大家電企業海爾面向未來的管理模式。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海爾的管理模式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作為經濟軟實力的象徵,對中國式管理的推崇是否反映出未來全球經濟格局可能性的走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先生。
西方是從海爾管理模式中看到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可能
《經濟參考報》:中國一向被西方管理理論界認為沒有自己的現代組織管理理論,但不知道為什麼,西方管理理論界尤其是美歐管理理論界最近卻在大面積持續關注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這種反常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羅清啟: 西方管理理論界非常清楚一种先進的管理模式對一個經濟體以及這個經濟體的對手意味著什麼。從管理史的角度看,全球百年多的現代經濟史實際上只有兩個組織管理模式,一是美國的福特管理模式,二是日本的豐田管理模式,從嚴格的管理哲學的意義上説,我們今天既不是處在後工業化時代,也不是處在資訊化時代或者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僅僅處在後豐田模式時代而已。
福特模式的核心是標準化大産量與低成本的函數,豐田模式的核心是受需求約束的標準化産量跟成本優化的函數。福特模式是美國經濟崛起的秘密,而豐田模式則是日本經濟崛起的秘密。從組織管理的角度看,經濟學對經濟體發展邏輯的判斷方法太過單調和抽象,從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的互動關係中判斷一個統計學意義的經濟總量的辦法也太過抽象。
是什麼邏輯在支撐一個經濟體的龐大的經濟總量?經濟學的答案是粗輪廓的。當美國的經濟總量從歐洲身邊呼嘯而上時,當日本的經濟總量在美國身邊呼嘯而上時,最應該引起人們思考的是,什麼邏輯支撐起這些迅速崛起的經濟體的經濟總量?答案當然是管理模式。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西方對中國經濟總量的評價無非有兩個,一是人口紅利的結果;二是長在廉價貨幣之樹上的經濟。當然,中國經濟也被描述成一種沙拉化的經濟:我們是世界工廠的暫時落腳地,在明天的某個時候會向全球某些低成本區域移動。這些觀點反映了一些世界經濟強國的願望,但不是他們對待我們龐大經濟身軀的實際態度,發達國家管理理論界對海爾管理模式的關注反映出他們的焦急。
一套先進的組織管理模式實際是微觀組織發展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邏輯統一,它是一國企業整合組織利用生産要素的根本邏輯。一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一套全新的面向網際網路時代的管理方式,會把中國經濟易化到什麼強大的程度,這是發達經濟體的思想界最為關注的。
我個人理解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産業結構的向上移動,把我們的産品結構從中、低端向高端推移,我們將會形成全球高、中、低端産品的全覆蓋;二是調整我們的管理技術結構,讓我們的管理技術創新超越西方,完成運營中國龐大經濟總量的最新管理邏輯系統的配置,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在西方管理學界看來,具有成為中國乃至全球下一代“組織作業系統”可能,這是西方管理理論界探究海爾模式的深層次原因。
需求生産要素對中國的意義
大於它對任何發達國家的意義
《經濟參考報》:海爾的“人單合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管理模式,它在全球範圍的先進性和時代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羅清啟:全球現代管理史從秒錶時代走到今天基本上是100年,在這100年間,管理學有三個重大發現:第一是發明瞭管理,把管理變成了系統的組織行為科學,第二是發明瞭管理所依存的形態架構,也就是馬克思·韋伯所謂的金字塔型的科層架構,第三是上個世紀的中葉後,德魯克為韋伯架構找到了外部的存在支點:顧客。管理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韋伯架構不停地整理著內部諸多環節並同時來圍繞著德魯克支點旋轉的過程。
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實際是解構掉了企業的金字塔架構,將組織要素全部粒子化,想像一下一個企業從一個固體的金字塔形態變化成為諸多粒子群,海爾所要做的就是不間斷地設計出激發態的場,把外界各種生産要素的載體粒子納入到創業場中因而産生更大的能量場,韋伯架構與德魯克支點的二元管理世界被顛覆。
這個模式在全球範圍的時代性與先進性目前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深度理解。我們先看一下現代生産要素的時代演變順序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現代生産要素重要性的時間排序是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技術。我們從生産要素的時代性看,現代經濟史上基本存在三類企業形態:勞動密集型企業、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這種企業成為目前發達國家主導全球經濟的關鍵支點,它們基本是整個發達國家大學與研究機構等知識體系的零售系統,世界貿易規則則是調整這個技術生産要素零售體系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説全球經濟形態基本上就是技術生産要素的分佈現狀的直接反映。
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全球網際網路化已經悄然改變了人類的生産要素結構,這是很少被注意到的經濟新現實,整個社會的網際網路化已經讓人類社會演變成為一個共時型的社會,那麼,企業也必須成為全球性的、共時性的組織,在這樣的狀態下,所有生産要素都具有了全球的共時性,更令人驚嘆的是巨量的需求數據第一次成為人類的最新生産要素,在技術密集型企業之後我們將迎來最新的企業形態:需求密集型企業。
當需求成為生産要素的時候,它對中國的意義大於它對任何發達國家的意義,技術難以成為單獨主導其他生産要素並進而主導全球經濟的單一元素,全球生産要素的民主化將撼動目前的全球經濟結構。中國巨大的經濟總量背後就是全球最大的需求生産要素,海爾“人單合一”粒子化的、共時性的管理模式將給中國製造帶來管理邏輯層次的躍遷,中國製造的內涵根本不是低價格,中國製造是什麼?全球都會因海爾的管理模式而對中國經濟重新認識,在管理史上全球經濟都因為福特模式和豐田模式而對美國與日本進行過重新的認識。
量子時代的組織管理正在被
組織外管理或管理組織外所替代
《經濟參考報》:你在去年表述過張瑞敏實際上將管理推進到了量子時代,這種提法在管理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和爭議,為什麼堅持這種判斷?
羅清啟:我提出的量子管理時代這個概念確實在中國管理理論界引起極大反響,但出現了偏差,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英國的管理學家左哈兒的量子管理上去了,但我認為左哈兒提出的量子管理只是一個庸俗化的概念,她對這個概念的解讀有點像芝諾的“飛矢不動”理論一樣,騎在了經驗世界與辯證本質之間的墻上,量子管理世界所要面對的不是世界的與觀念的擾動性和不確定性的增加,而是生産要素的量子化現實,在需求生産要素新生並且高度不確定化之後,其他生産要素的存在形態也會被量子化,這是我跟左哈兒完全不同的地方,左哈兒的量子世界根本就是舊世界的新稱謂,我們的世界在經典力學的時代仍然廣泛存在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並不是量子形態,而量子形態一定是不確定性,我在提出這個命題的時候並不知道有人在管理理論裏使用了這個概念。
物理學把物質世界劃分為微觀世界、介觀世界、宏觀世界、宇觀世界四個層次,其中探索微觀世界的理論是由量子理論來承擔的,探索宏觀世界的任務是由經典物理學來承擔的,而在管理理論界管理理論主要集中在單一的韋伯金字塔架構中,韋伯架構的組合實際上就是大型的産業集團,這些金字塔組合體嚴格意義上並沒有産生所謂的管理的宏觀世界和宏觀方法,但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普及,管理的微觀世界也就是量子世界實際上正在飛速産生,隨著需求數據的生産要素化,全球生産要素的民主化驟然提速,生産要素的最普遍化時代來臨,生産要素橫跨了供應與需求的所有空間,它的過剩正在成為時代性的課題,更為奇特的是生産要素的擁有者不再局限于組織,而是巨量地在自然人中瀰漫,擁有生産要素的主體就像量子世界中的粒子是一樣。
如何管理生産要素粒子的位置與動量,這是正在生成的下一個時代的管理難題,我們現代管理史上的所有管理工具都是為裝修金字塔世界而準備的,但是,目前要管理的對象卻在韋伯架構之外,這就是時代的悖論,生産要素並不忠誠于哪個組織,它們只忠誠于它們自己,組織管理或者企業管理這些範疇正在成為過時的話語體系,組織管理正在被組織外管理或管理組織外所替代。
組織給人的是最大能動性的可能而不僅僅是一种經濟的被動的確定性。
《經濟參考報》:德魯克的組織管理思想長期以來一直支配著現在的管理學界,但你卻説張瑞敏事實上推翻了德魯克公設,這個結論可以説是石破天驚,如何理解你的論斷?
羅清啟:在全球管理百年曆史上沒有中國人的身影,讓我們的思維形成了一種定勢:新的管理理論不可能在中國産生,但從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開始,我們應該做好中國管理理論可以並且能夠引領全球管理理論創新的準備。説張瑞敏推翻了德魯克的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顧客的公設確實是石破天驚,但是,當我們梳理管理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現實確實發生了。
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發展歷史實在是太短了,跌跌撞撞的嘗試充滿了百年曆史,但如果從組織管理的本體論視角來審視管理的話,你就會發現管理學根本就沒有走多遠,我們習慣上把馬克思·韋伯當成古典管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但我們的組織至今還是裝滿了他的學術遺産。我個人認為,到目前為止,管理學這門學科仍然需要重新審視。它到底是什麼?到底為了什麼?管理學是一部分人管理一部分人的管理學?還是資本管理人的管理學?還是顧客管理組織人的管理學?
隨著對管理歷史的審視,我們會發現一個清晰的管理學本體論的鏈條。前德魯克時代管理學的本體是資本,資本在追逐資本自己,所有的管理的目的性都朝向資本,人被異化為工具而湮沒在所謂的管理過程中,馬克思的所有努力都可歸結為對陷落在經濟性過程中的人的本真的回復,資本的主導造成了組織管理的扭曲,辛迪加、托拉斯、卡特爾、康採恩都是資本出走組織的企圖,而德魯克的理論可以濃縮為一個公設: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創造顧客,這個公設實際是對資本主導的管理的管制,是對資本主導導致的供應過剩的修正,他要為組織在組織之外找到自身的理性存在依據,這實際上也是供應與需求之間艱難的妥協和調和,更是資本向資本的彼岸世界的喊話,為韋伯的金字塔結構找到本體論的支點之後,德魯克轉身為了金字塔內部的裝修忙碌了一生。
德魯克的底色仍然是個人文主義者,他明白組織是供人展開的容器,他一直希望把組織中的人從完全的經濟性上解放出來,去獲得人作為人的詩意性的存在過程,這是他一直的努力方向,但願望並沒有實現。在簡短回溯管理哲學的本體論發展過程,並把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與德魯克的公設對比之後,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張瑞敏對德魯克公設的顛覆。
從物理學意義上看,物質存在的基本模式是每一種粒子相對應存在一種場,場具有可入性,充滿全空間,場具有不同的能量狀態,能量最低態稱為基態,基態場不能通過狀態的變化釋放能量,這時表現為看不到存在粒子,當場處於激發態時,表現為出現粒子。這個物質的微觀世界跟目前的生産要素的分佈狀態完全是異質同構的,巨量的粒子疊合的激發態場就是目前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所設計的新的組織形態。
海爾的“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實際就是應對飄忽不定的激發態場的組織管理系統,企業從製造産品的加速器變成孵化創客的加速器,管控型的組織變成了創業生態圈。我們看到在這種組織形態下,德魯克的顧客本體被取消,覆蓋供應與需求的所有生産要素不再需要永不休止的調和,而是合二為一,管理的本體指向性被指向了激發態場型組織自己,它的目的不再是創造顧客,它成為一個為了創造它自己從而滿足它自己的合題。這正是一個人的能動性過程的集合,管理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範疇而是回到了本該屬於它自己的範疇——人的自由性的範疇,人的存在過程的全體自由性與環節必然性的統一,組織給人的是最大範圍的能動性的可能而不僅僅是一种經濟的、被動的確定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