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進口大片為何屢陷“翻譯門”

  • 發佈時間:2015-05-25 11:11:08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進口大片為何屢陷“翻譯門”

  每次好萊塢大片上映,總有人熱衷於給中文字幕“找茬”,並調侃為“神翻譯”。而譯製機構也有自己的理由:時間緊、任務重、收入低,加之需要保密,人員招募嚴格受限。有人認為,時代在進步,觀眾眼光變得更加挑剔,而固有的譯製模式難以滿足需求,二者的失衡導致爭議頻發。隨著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密集,翻譯如何兼顧快準穩,進而實現信達雅,這是一個挑戰。

  ——編 者

  熱映大片《復仇者聯盟2》(簡稱《復聯2》)自打上映,就遭遇了“翻譯門”,字幕翻譯鬧出的笑話,被不少網友吐槽。

  進口片翻譯問題引發的討論已經不是第一次,這其中,既包括翻譯是否與原片相符的問題,也包括是否該用“國産潮語”的問題;既包括究竟是誰在翻譯的問題,也包括“網上高手都去哪兒了”的問題……隨著電影産業和市場的發展,顯然,譯製環節也正在經歷一次蛻變。

  硬傷頻現、偏離原意、加塞熱詞——字幕翻譯問題不少

  在關於《復聯2》字幕翻譯的“聲討”中,有網友認為,片中的經典臺詞“Even if you get killed, just walk it off !”原意是“即使你快死了,也必須咬緊牙關撐下去”,結果卻被翻譯成“有人要殺你,趕緊跑!”而雷神的一句“I am Ordin’s son”,意為“我是奧丁的兒子”,被翻譯成“我是奧丁森”,則成了最明顯的錯誤。

  對於這些被指幾乎完全歪曲了臺詞原意,甚至扭曲了人物性格的錯誤,影片譯製方、八一電影製片廠譯製片製片主任王進喜表示,“《復聯2》出品方漫威的東西不好翻,需要查閱很多資料。《復聯2》臺本有2萬多字,負責翻譯的劉大勇已經59歲,確實年紀大了,以後會避免這樣的情況。”

  事實上,《復聯2》遭遇的“翻譯門”已經不是進口片在國內的頭一遭。2014年上映的《銀河護衛隊》,就被網友總結全片翻譯錯誤不少於40處。除了硬傷,翻譯的風格也曾引起了不小的爭論。2012年上映的《黑衣人3》,字幕中加入了“地溝油”“坑爹”“穿越劇”等當年國內流行語,被指“往老外嘴裏硬塞國産熱詞、潮語”。

  嚴防泄密,譯製費用低,一部僅約5萬元——翻譯招募受限很多

  “翻譯門”一再出現,不少觀眾質疑,究竟是誰在負責進口片字幕的翻譯?那些網路上的民間翻譯高手為什麼不能參與其中?

  據了解,目前中國市場負責進口片電影翻譯的主要是中影集團譯製中心、八一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集團譯製片廠和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廠4家。“一個進口片項目的翻譯更像是承包制:由一個製片人負責雇用優秀的翻譯、導演、校譯、字幕員、技術審查等人員,雇用的人不一定是廠裏的職工,也會在社會上招聘,跟我們合作過的包括大學外語系的老師和專業技術非常優秀的愛好者。”曾負責《黑衣人3》字幕翻譯工作的八一廠青年翻譯賈秀琰説。

  但外語好不等於就可以進入進口片譯製的項目組。“最大的問題是保密。”王進喜説。如何確保進口片在翻譯過程中不會泄密,人員的可靠性就成了首要問題。“我們雇用的一定是合作過很多次、知根知底的人員,這不僅是我們的要求,也是片方的要求。”

  博納影業發行總監劉岳東也表示:“一個相對穩定的譯製團隊對進口片的引進方、發行方,甚至國外片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出現版權洩露,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承接譯製工作的法律負責人,這是業界普遍選擇‘四大家’進行合作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網路上的翻譯高手沒能率先進入我們的選擇名單的原因。”

  “有人説進口片翻譯是一個壟斷行業,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賈秀琰説,“譯製工作強度很大,收入也很少,對於譯製組的每一個人來説,譯製工作其實是出於興趣愛好來做的。”據了解,目前一部影片的譯製費用大約5萬元,包括製片人、導演、翻譯、校譯、技術審查、字幕員等人員在內,一個譯製項目團隊大概有十余人,如此一來,分到每個人頭上的收入就很少了。

  文化差異、時間有限、兼顧配音——準確優雅並不容易

  進口片在翻譯中出現問題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許多業內人士指出,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的不同,會直接反映在電影臺詞上,也容易造成翻譯上的“誤會”。“像一些法語、德語等外語片在美國的翻譯也會有問題,因為一些歐洲俚語、方言要譯成很貼近的英語也很困難,這就是文化差異。”影評人譚飛説。

  在進口片翻譯問題的討論中,不少人認為,“信達雅”是翻譯事業的標準,這不僅是對圖書翻譯的要求,電影的翻譯也應當如此。

  所謂“信達雅”中的“信”,指意義不背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選用的詞語要得體,簡明優雅。

  賈秀琰認為,翻譯時間的緊迫和社會及網路環境的發展,都讓進口片翻譯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好萊塢的片子常常到了上映前都在修改和調整,留給譯製工作的時間就非常有限,總共也就七八天。而且譯製影片並不是簡單的文字翻譯,而是還有許多環節的配合。比如每部影片的配音版都有演員配音的環節,配音既要考慮漢語和英語的語法語序不同,也要考慮配音和人物嘴型相匹配,翻譯出的字幕都會根據這些作出調整。”

  常在網路上看進口影視劇的觀眾會發現,活躍在網際網路上的各種字幕翻譯小組常常在字幕中跟觀眾開玩笑,時不時加個“段子”,有時甚至“爆粗口”,這讓一些觀眾覺得“過癮”。

  “但是,對於影院上映的影片來説,觀影環境決定了它的翻譯必須更正規、更文明。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不僅是成年人,還有大量的未成年人,在遇到影片中本來就有的髒話時,怎樣合理地凈化,是考驗翻譯的一個尺規。”劉岳東説。

  此外,對於進口片翻譯中引進“國産潮語”的現象,業內人士則表示,這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為了保留影片的原意和觀眾觀影的代入感,流行語的使用還是應當更謹慎。“在翻譯中使用國産潮語熱詞,確實改變了過去一些進口片‘硬譯’的狀況,但這種顛覆也不能矯枉過正,畢竟譯製片在總體上不能脫離原片語境和文化背景,否則就變成惡搞了。”一位從業者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