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分級診療納入醫改重點 患者憂社區醫生水準低
- 發佈時間:2015-05-25 07:1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5月25日電(健康頻道 劉旭輝)“小病小醫院,大病大醫院”,這樣的就診格局被很多人點讚。不過,長期以來大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總是“冰火兩重天”,前者火爆異常,後者少有人光顧。有患者表示,扎堆去大醫院看病實屬無奈,根源還在於對社區醫生的水準不信任。大醫院知名醫生表示,患者自己無法區分“小病”和“大病”的區別,加上社區醫院醫療水準確實較低,去大醫院看病無可厚非。
三甲和社區醫院“冰火兩重天” 患者抱怨社區治療不規範
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冷冷清清、門可羅雀,是當下不少人的就醫體驗。一些患者表示,由於對社區醫院醫療水準沒信心,寧願到大醫院排隊,也不願意在社區“將就”。
北京市民王先生向中新網健康頻道講述了自己的社區就診經歷:“去附近的小醫院拍了個x光片,黑乎乎的一片,那裏的醫生看了半天,説你還是去大醫院看吧。你説這樣的醫生能讓人放心嗎?”因此,遇到不舒服的時候,他一般都儘量選擇大醫院。
小病在社區搞定,大病才到大醫院就診,是“分級診療”制度所提倡的就診格局。不過從一部分患者的反映,以及目前的就診現狀來看,這種理想的看病局面還沒有形成。
據悉,目前國內社區醫院從業人員有50萬左右,每年的診療人數超過5億人次,從數據上看,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這並不代表患者足夠信任社區醫院。有患者吐槽,在社區醫院經常會遇到“誤診”,甚至不能應付一般的常見病。
醫生:患者去大醫院、找知名專家並沒錯
社區醫院水準有限、醫生技術沒保障,這是患者的懷疑心理在作怪,還是事實確實如此?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許俊堂是知名的心內科專家,他介紹,自己在門診中經常遇到一些“小病”患者。他認為這不單單是心理問題,在當下的醫療環境下,生了病優先選擇大醫院並沒有錯。
許俊堂告訴中新網健康頻道:“社區的醫療水準跟三甲差別非常大,患者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滿足。作為患者來説,不能完全區分什麼是大病、什麼是小病,比如感冒很難受,但一週以後就會好,一些腫瘤往往到了晚期還沒症狀。社區醫院水準較低,患者擠著到大醫院無可厚非。”
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許朔持同樣觀點:“我們現有的社區醫生具備了一些經驗,但是跟大醫院相比確實存在差距,老百姓不太信任社區醫生。”許朔認為,建立全科醫生的轉崗培訓體系,把遠端醫療、遠端會診、大醫院專科醫生的支援結合起來,有望提升患者的信賴。
除了對社區醫院的水準耿耿於懷以外,還有一部分患者面臨“缺藥”的窘境。許俊堂介紹,僅僅為了開藥,扎堆到大醫院的患者並不在少數。“社區醫院藥品種類並不多,一些藥只能到大醫院才能開到。”他表示。許朔舉例,糖尿病是慢性病,如果能在社區醫院開藥,患者能得到很多便利,實際情況是一些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只在大醫院有,社區醫院還開不到。
分級診療納入醫改重點 有望破解“扎堆”看病難題
日前,國家衛計委官員在介紹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5年重點工作時表示,建立分級診療體系已納入今年醫改工作重點,要逐步建立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
此前,國辦出臺《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推動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作為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重點工作。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結核病防治管理為突破口,探索按病種打包、上下聯動的辦法,推動建立分級診療模式。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孫志剛表示,建立分級診療體系,首先必須提高基層的服務能力,在培養全科醫生、推進全科醫生制度、改革全科醫生的服務模式上繼續推進。其次,要逐步轉變老百姓就醫的理念,通過加強基層、提高基層的能力,引導患者到社區就診。孫志剛強調要通過宣傳、醫保支付方式等政策的調整,引導居民有病先到基層看,強迫是不行的。
孫志剛認為,推進城市公立醫院改革,應明確大醫院和社區醫院的分工、定位。“比如手術完以後應該到社區進行康復,高血壓診斷之後的日常控制應該在社區,不應該一直由大醫院直接管理。促使把強項和優勢發揮出來,同時把能夠轉到基層去的盡可能轉到基層去。”
許俊堂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中,社區醫院不能做“跟大醫院競爭的事情”,他建議患者的家庭保健、家庭護理、私人醫生、臨終關懷等需求,可到社區醫院尋求幫助。(中新網健康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