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深處“家庭醫生”
- 發佈時間:2015-05-25 05:46:2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上海普陀區真北路主幹道走出,沿著星梅花苑小區的小路走到盡頭,就是星梅社區衛生服務站。
不少來過這裡的病人,都念叨胡承偉醫生熱情細心。“全科醫生”胡承偉其實是位“80後”,為何願意棲身於弄堂深處呢?
兼任“家庭調解員”
不少人抱怨,去大醫院看病要大排長龍,醫生問診卻只有幾分鐘。這樣的情況,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不會發生。這裡人不多,醫生會耐心問診,還會為出行不便的病患提供到府服務,被稱為“家庭醫生”。經過多年基層歷練,胡承偉已養成“多問一句”的習慣,使他為病患解決了不少難事。
居民王阿姨患有高血壓。一次檢測中,胡承偉發現她的收縮壓很高,第二天依然高,但其血壓平時很穩定。經過不斷追問,王阿姨這才坦白,因兒子工作忙沒來看她,她便賭氣拒絕服降壓藥。胡承偉趕緊給老人做心理疏導,還當起家庭調解員,給老人兒子打電話告知情況。通過他的努力,王阿姨才又繼續服藥。這種為病患擔任“家庭調解員”的工作,他已做了不少。
時間久了,來往多了,醫生和患者之間也就熟絡了。胡承偉常在和患者們的聊天中發現些“問題”。年過八旬的鄭阿婆患糖尿病多年。一次閒聊中,他發現鄭阿婆用來控制血糖的胰島素不屬於基本藥品,只有大醫院才有。而老人家腿腳不便,兒子又常出差,每次配藥都是一件麻煩事。胡承偉經多方協調,終於將鄭阿婆所需的胰島素調劑為社區醫院的基本藥品,這樣一來,鄭阿婆配藥就不用跑遠路了。
拉近醫患距離
社區醫生敬業盡責,居民們對胡承偉越來越信賴,家裏的煩心事也會與他談起。“有時他們過來,關鍵倒不在看病,就是來發發牢騷。”胡承偉笑著説。在他的桌邊,還放著幾包病人們送他的小點心。
胡承偉坦言,2011年,他經過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來到社區開展家庭醫生試點工作時,居民們並不怎麼信任他這個年紀輕輕的社區醫生。“可能是我把重點放在了門診看病上,而不是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上。”他説。
胡承偉主動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議,希望能走出衛生站,到居委會為居民做醫療諮詢。這一建議很快得以實現。以後,他每週都會花半天時間現場坐堂,接受居民的醫療諮詢。漸漸地,居民們對他産生信任,醫患間的距離也拉近了。這項舉措隨後在普陀區全面推廣開來。此外,胡承偉每月還會安排一次健康講座。“因為有時患者諮詢的問題很相似,辦一場講座,讓大家相互了解,效果更好。”他説。
樂於紮根基層
在社區從醫4年,這個湖北小夥問診中也時而蹦出幾句上海話。閒暇之餘,胡承偉積極學習方言。“平時在小區裏會主動跟居民試著用上海話打招呼、問病情。克服語言障礙,才能跟居民打成一片!”
胡承偉好學,至今還保持著多年的習慣——背藥物説明書。當他還是一個醫學院學生的時候,在醫院兒科實習,每當開藥時,孩子的家長都非常謹慎:“這藥有沒有副作用?”胡承偉因此收集了不少藥物説明書,默默記在心裏。“有的高血壓藥服用後會有幹咳的副作用,所以,第一次給病人開藥,我都會説清可能會有的不良反應。有了紮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對得起居民的信任嘛!”
有人問,在社區工作,覺得值嗎?他回答:“既然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就應當做改革的先行者,社區醫院也有廣闊天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