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美青海探路綠色化

  • 發佈時間:2015-05-23 05:38: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統領,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建設、治理和制度創新,取得階段性成效,初步實現了生態恢復、區域發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動。

  生態地位決定保護為先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清冽甘甜的源頭凈水,潤澤了半個中國,為全人類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生態服務價值……

  有多重要?在青海自然博物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郭天明指著縮小的三江源源頭地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裡地貌一旦退化,下游10多億人口的生産生活都將改變。面積達39.5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保護區,超過青海省72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一半,這裡提供了瀾滄江總水量15%、長江總水量25%、黃河總水量49%的水源。

  三江源一期保護工程實施8年,在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和標準的情形下,執著求索、辛勤耕耘,青海自覺肩負起保護生態這一重大歷史責任,以自然美、生態美、發展美的秀美畫卷,為大美青海、美麗中國熔鑄了堅實的路基。目前,三江源二期工程已全面啟動。

  2014年3月,《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印發實施,這是青海省國土空間開發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同年11月,《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獲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批復。由此,青海正式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主體功能區、自然資源産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改革全面展開,在全國率先建立草原、公益林生態保護補獎績效考核管理機制。

  2015年初,青海省兩會把生態保護第一寫在改革和發展的旗幟上,讓生態保護優先成為治省方略。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三江源地區不考核GDP,把資源消耗等生態文明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並加大權重。

  青海還將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責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

  5月上旬,記者驅車經過遼闊高遠的黃河源頭瑪多縣,曾經退化的草場一派生機,沿途放置的鷹架上不時有鳥類飛落。大小湖泊波光粼粼,猶如散落在蒼茫高原的銀色碎片,生動地展現著這個“千湖之縣”的美麗圖景……

  環青海湖草原是青海最美的草原之一,也是最亮麗的一張名片。投資15.67億元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實施,工程範圍涉及環湖流域的4縣,環湖流域草原、森林、野生動物保護,實施了人工造灌木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一系列生態恢復工程。

  一批批項目的實施,環湖生態逐漸變好,棲息在青海湖的瀕危動物普氏原羚和青海湖裸鯉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普氏原羚種群數量觀測到588隻,青海湖裸鯉總尾數達到1.526億尾。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治理,火紅的冬季環湖旅遊給冬季青海增添了另一道風景。

  祁連山是我國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的發源地,是甘肅、內蒙古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水源區,是阻擋庫姆塔格、柴達木盆地、巴丹吉林和騰格裏四大沙漠侵襲的天然屏障。早在2005年三江源生態工程啟動之時,青海向國家有關部委提出將祁連山的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在本省境內東北部建立了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累計投入資金13.4億元,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緩解了祁連山地區生態惡化趨勢。

  與此同時,柴達木地區荒漠化治理有效推進,西寧大氣環境品質提升至西部省會城市先進水準,湟水河水質達到國家控制標準,淘汰落後産能佔到已形成産能的30%以上。

  依託生態構築綠色發展

  既要保護,又要發展,用什麼樣的理念來處理這樣一對共生相伴的矛盾,便成為新時期青海發展的戰略抉擇。

  “一帶一路”戰略把青海推向了內陸開放的前沿。2014年,西寧至格爾木鐵路新關角隧道開通運營,新建蘭新高鐵西寧站動車組投入運營和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開工建設。日益完善的青海鐵路路網建設和航空口岸的開通,拉近了青海與外界的距離,實現青海旅遊業升級。

  花海門源,祁連雪景。良好的自然稟賦,遊客可在同一季節看到冰川、森林、花海、雪山、草原、戈壁等不同景觀。青海旅遊局對外聯絡促進處處長石毓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青海旅遊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步,接待海外遊客主打的就是生態牌。現在蘭新高鐵的開通,將青海、新疆、甘肅的景點串了起來,沿線新景點不斷增加,吸引力愈來愈強!”

  玉樹重建後,以“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為理念,依據市區閒置的房屋場地,引進諾布噶瓊民族服飾工貿公司、諾布嶺藏族服飾加工廠、安衝康巴松寶民族手工藝品加工中心、安衝白旺藏式精品工貿等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建成民族服飾加工和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核心基地。由加多寶公司捐資1億元建成青海最大的藏式民族服飾生産基地,去年10月投運,吸納當地農牧民731人就業。精美的藏族服飾和民族首飾從新玉樹成批生産走向成都、色達、拉薩、昌都、那曲和尼泊爾等地,深受市場青睞。

  作為全國5大牧區之一的青海,因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純凈的空氣、水、土壤,盛産的特色畜牧産品品質在全國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認可。果洛藏族自治州5369公司生産的精分割牦牛肉一斤賣到3000多元,公司銷售經理馬天慧告訴記者,他們賣的是生態與健康。紅火的柴達木枸杞已經成為海西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生産的有機枸杞已牢牢佔據了海外出口市場。

  5月16日,記者到湟源縣恩澤農業技術有限公司採訪,廠區裏回收來的1.5萬噸殘膜堆滿了貨場,公司經理孫榮恩指著堆放的殘膜告訴記者:“如果不回收這些殘膜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相當大,地方政府幫助我們回收殘膜,這些殘膜加工成溫棚骨架和下水道井蓋,迴圈利用做的井蓋壽命有50年,既緩解了白色污染又解決了市政建設中井蓋損毀嚴重的問題。”

  未來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依據生態優先的理念,以西寧、海西、海東等重點地區和園區為主戰場,以産業基地為載體,縱向延伸産業鏈條,橫向融合發展,上下游産業深入對接,逐步構建起一個集聚發展、互為支撐的迴圈工業體系。目前已形成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鐵礦—焦炭—鋼鐵等多行業綜合迴圈産業鏈,每年可節約標煤52.5萬噸;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通過農牧業資源的迴圈利用,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産品;在青海湖、塔爾寺、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等風景名勝區發展生態旅遊,推進旅遊景區建設和管理綠色化;重點推進西寧、海東、海西3大物流園和專業物流中心,打造綠色生態型物流園。

  青海省省長郝鵬説,“青海最大的價值和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我們將充分利用青海生態品牌的放大效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維護‘中華水塔’的生態安全屏障,讓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