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裴端卿:尿液裏找到“不老泉”

  • 發佈時間:2015-05-22 07:31:2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星燦爛

  編者按 中國人裏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躲進實驗室成一統,竭盡一生磨一劍;他們不忘國憂,百折不撓,落實國家戰略,破解民生難題;他們直面市場,中流擊水,成為創新創業的弄潮兒……

  這就是科技工作者。從今天起,本報將連續推出18位科技領域典型人物,他們研究領域有的陽春白雪“高大上”,有的下裏巴人“接地氣”;他們有的已入耄耋之年,有的年富力強,還有的則是80後“小鮮肉”。這些差異而鮮活的面孔組成了中國的科技群英譜。如果您想了解這些科技專家或創業者背後的故事,從5月22日至6月8日,科技日報與您天天有約!

  五十而知天命。剛剛年過半百的裴端卿知自己的“天命”,更知別人的“天命”。他沒有能掐會算的本事,但會笑嘻嘻地説:請您撒泡尿吧。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高高地舉起一杯尿液説,能從您的尿液中提取誘導多能幹細胞(簡稱“IPSC”),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編程,將您自己的IPSC來源的細胞輸入到您身體有病受損的器官。這一過程能夠將任何一個階段,甚至是高齡老人的細胞恢復到只有早期胚胎才具備的多潛能階段,讓您的組織器官“返老還童”。

  因為此項成果,裴端卿領軍的IPSC研究領域,備受國內外關注。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曾問:“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兩千五百年後,端卿笑答:“能。”

  赴美17年,就為了這一天

  笑嘻嘻的裴端卿假如將兩鬢的數根白髮染黑,那紅潤的臉上無論如何都看不出“年已半百”。記者和他相識數年,第一次見面就被他的笑容感染。什麼是“再生醫學”?就是讓人“返老還童呵……”接著就是一串朗笑,那般純凈、那般青春、那般歡愉、那般開朗……笑到酣處還以掌撫額前後搖晃。

  1984年,19歲的裴端卿從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合招收國家公派留學生項目(CUSBEA)的考試後,1985年到美國留學。17年後,裴端卿已經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副教授並獲得終身教職,卻選擇了回國,受聘于剛剛組建的清華大學醫學院。這期間,他有諸多機會可加入美國國籍,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裴端卿説,我生在湖北農村,爺爺是勤勤懇懇的生産隊長,爸爸是兢兢業業的鄉村小學校長。我5歲讀書,15歲上大學,19歲本科畢業。赴美留學17年,從走那一天,就是為了回來。

   學則學盡 登則登頂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分子讀了6年細胞與發育專業博士學位,在密西根大學做了5年博士後研究。之後就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癌細胞。

  裴端卿在美期間主要從事基質金屬蛋白酶(MMP家族蛋白)與腫瘤侵蝕轉移關係的研究,已經代表相當高的水準,在美國“到了學科的天花板”。學則學盡,登則登頂。爸爸也從湖北農村打來電話,“孩子回來吧。”

  思歸,當歸,此時不歸,更待何時!

  回國卻將在美國的研究領域拋在身後,另起爐灶,開中國IPSC與再生醫學之先河。從致人死命的邪惡癌細胞,到使人重生的正能量幹細胞。裴端卿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來了個“改邪歸正”!投入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基礎研究。基於幹細胞的再生醫學有望帶來繼藥物和手術治療以來的第三代醫療技術革命,其研究團隊就是圍繞這一目標而建立的。

  當年組建清華醫學院的趙南明教授告訴記者,裴端卿是清華醫學院第一個簽約的海歸教授。趙南明説,那時和今天引進人才的優越條件和待遇不同,回來就是做個教授,生活和家庭安排等條件,基本沒有,“他的家人還在美國,回國後很多方面要重新開始,他什麼也沒提就答應了”。

  還是那句老話,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趙教授回憶,2003年“非典”後,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開始組建由中科院、廣東省、廣州市三家共建的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面向全球招聘院長。第一任院長、著名艾滋病疫苗專家陳淩博士,也是與裴端卿一道出國留學的同學。陳淩到任後就誠邀裴端卿加盟擔任常務副院長。與此同時,趙南明看到了新建科研機構的平臺與管理機制的優勢與潛力。從此,趙南明也成為了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常客,裴端卿帶來了清華大學的學術“血緣”。2008年8月,裴端卿正式擔任該院院長。

  面對世界的戰略佈局

  裴端卿把幹細胞和再生醫學作為研究院的發展方向之一。要想取得世界級的學術成就,需要擁有科研領袖級的戰略眼光。裴端卿認為,中國在幹細胞的研究方面起步較晚,與世界距離頗大。然而從IPSC切入研究,一起步就站在世界的前沿。從這裡安排面對世界的科研戰略佈局。

  再生醫學的關鍵瓶頸之一是獲取可用於移植治療的幹細胞。可是在體細胞中誘導多能幹細胞,當初常常是10萬分之一的幾率。研究團隊經過實驗和研究,終於發現了維生素C對IPSC誘導的神奇功能,一舉將體細胞中的IPSC誘導率提升到1/10。其中培養基裏添加維生素C可提高重編程效率的發現被《Cell Stem Cell》選為封面文章。

  後續研究中,他闡明瞭維生素C激活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hamla和Jhdmlb來緩解細胞衰老和激活miR來驅動體細胞重編程的分子機理,再登《Cell Stem Cell》封面。

  為推動該領域發展,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2007年12月在廣州舉辦首次IPSC培訓班,至今面向國內外已舉辦幾十期,為國內外培訓了幾百名技術骨幹。裴端卿研究團隊又成功從西藏小型豬的成纖維細胞中誘導出IPSC細胞。這些工作開啟了我國幹細胞多能性與體細胞重編程研究。

  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發現起始成纖維細胞經過幾天誘導後,陸陸續續變成了上皮細胞,並由提出IPSC形成是由間質-上皮細胞轉換(MET)來啟動的假説。該假説的證實論文發表在《Cell Stem Cell》,並被科技日報評為我國2010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EMT-MET理論繼續指導其團隊的研究,發現人尿液含有上皮細胞,並能高效誘導為IPSC。這史無前例的發現,在裴端卿的團隊裏又引發一次科學的狂歡。

  在辦公室,裴端卿從書架上取出一份資料,上面有一顆類似牙齒的多角度圖片。他興奮地對記者説,這就是從尿液裏提取的IPSC植入小鼠體內誘導生長的牙齒。有了這第一顆IPSC生長的牙齒,研究其規律,或許會指導我們讓IPSC誘導生長其他的人類組織與器官。

  裴端卿團隊繼而發現人尿液上皮細胞還能直接誘導為神經幹細胞,為神經類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途徑,該研究發表在《Nature Methods》。該發現的主要意義在於誘導方法上採用了非整合技術,誘導後的神經幹細胞不帶有任何誘導因子,消除了誘導因子引起成瘤性的隱患。此外由尿液上皮細胞直接誘導為神經幹細胞跳過了可産生成瘤性的多能性獲得這一步驟。這或許是目前距離臨床最近的可移植細胞,因此被Nature官網作為頭條新聞,也被大眾媒體廣泛傳播。這些工作,通過MET的概念性突破,啟發IPSC研究新途徑和方法,是理論促進實踐的案例。

  幾乎每一項成果都是原創性的,幾乎每一次發現都是革命性的,幾乎每前進一步都是引領世界的!

  裴端卿説,這10年的工作如果還在美國一定做不出來。但是更重要的成果還不是這些,而是帶出了一支70後、80後的青年科學家隊伍。目前青年科學家已經成為研究院的學術中堅力量,裴端卿又開始深入許多大學選拔90後的苗子了。他和許多大學商量,讓一些好苗子從大三就到研究院來學習工作,從根子上培養他們心無旁騖儘快成長為新一代科學家。

  20年的“預備期”

  在他離開美國之前,他在明尼蘇達大學的系主任,一位出生在廣州番禺的老華人科學家就對他説,你到了該回國的時候了。美國不是我們的祖國啊!

  在裴端卿的寫字檯上,有一塊牌子,上寫著“共産黨員崗裴端卿”。20歲赴美時,裴端卿已經是華中農業大學的一名中國共産黨預備黨員了。20年後,他再次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經過了20年的“預備期”,黨組織終於批准他為中共黨員。裴端卿自豪地對我説,我爺爺是黨員,我爸爸是黨員,我也是黨員!

  農民黨員,教師黨員,科學家黨員,一家三代,一脈相承……

  “到美國17年就是為了回來!”50歲的裴端卿已知天命,中國科學家在世界的巔峰位置,就是他的“天命”……

  (科技日報廣州5月21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