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圖文:小作坊豆製品也能登大雅之堂

  • 發佈時間:2015-05-21 15:29:24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圖為:倉庫裏整齊碼放著不同産區的優質黃豆。

  文/圖 記者 胡蔓 陳嶼 楊麟 通訊員 孫麟 陶鵬 吳曉倩

  “超市裏,端上餐桌的絕大多數食品是安全的,但有三類食品難免出自小作坊。”“豆製品、腌製品、鹵製品,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美味,卻是監管最頭疼的地方。”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産處朱欽炳處長説。

  這位有著20年食品監管經驗的負責人坦陳,豆製品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食品,然而分佈在大街小巷的豆製品小作坊,長期以來臟亂差,是食品安全監管難題。

  然而,連日來,記者尋遍蘄春縣城區大街小巷,找不見豆製品小作坊的蹤影,可縣城區三大菜場熱銷的本土産豆製品卻豐富多樣,同時還源源不斷遠銷河南、安徽等地。

  如何既省政府投入,又保市民口福

  蘄春縣食藥監局揭秘,蘄春人愛吃豆製品,城區曾經隱匿在大街小巷

  的豆製品小作坊達22家。

  這些小作坊大多人畜共住,污水橫流,蚊蟲肆虐,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也威脅周邊居民的身心健康。

  2008年,一道難題悄然擺在了縣委、縣政府的面前:蘄春縣創建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規範豆製品生産是繞不開的結,但答題時間只有短短一年。

  直接投入上千萬元,建一條現代化的豆製品生産線,縣財政捉襟見肘;而直接將小作坊一關了之,不僅無情剝奪了當地居民的口福,實際操作難度也很大。

  如何因地制宜?

  一個大膽設想清晰起來,何不將22家小作坊歸攏到一起,設立集中加工區,按現代化生産的要求統一管理。

  為此,縣政府將漕河糧食收儲公司的老糧站進行改造,建造了25個各居一間門店、且滿足獨立作業的生産車間,並成立蘄春縣李時珍豆製品有限公司,出品的豆製品統一打上“李時珍”品牌標識。

  然而,讓千百年來習慣了自家小作坊加工豆製品的師傅們,統一搬進加工區談何容易?

  22家城區小作坊中,最遠的距離加工區10余公里。大家關心的普遍問題是:搬遷中的設備損耗如何算?新地方離城中心遠,客源流失咋辦?在一起生産會不會形成惡性競爭?加工區會不會高價收費,將作坊主關起門“宰”?

  總經理何漢斌回憶説,搬遷不容易,雙方是在疑惑和解惑中進行的。

  不過,最後一家搬進加工區的小作坊主趙熙感慨:“搬對了!加工區既節約成本,又省心省力。”當時,他們故意向拆遷指揮部提出9300元的設備損耗費,沒想到何漢斌當場自掏腰包收購。

  何漢斌和食藥監管部門還承諾,每月只向每個作坊收取400元租金,此外,每斤黃豆只在進價的基礎上順加0.4元,作為水電氣和衛生等費用。

  這個承諾,堅定了作坊主們搬遷的步伐。

  如何既保食品安全,又提高生産效益

  走進位於城郊的蘄春豆製品集中加工區,22間豆製品加工車間一字排開,乾淨、整潔,各種製作工具都是锃亮的不銹鋼,加工區內設有污水處理設施和品質檢測所。

  何漢斌説,為確保豆製品安全,加工區牢牢把住兩道關,一是生産豆製品的黃豆統一採購,小作坊主不得私自混入發黴變質黃豆生産;二是嚴把食品添加劑關口。

  走進園區辦公室,10余項規章制度張貼上墻。“除了《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內容外,我們還有自創制度。“何漢斌笑著對記者説。

  順著他指的方向,記者還看到了墻壁上懸挂的“十統一”制度,其中明確規定了原料購進、添加劑管理、集中供氣等園區統一部署內容。“剛進園區我就産生了一系列問題:能適應這裡的條條框框嗎?按照標準生産,會不會增加成本?比如添置一些衛生消毒設備,以往都是不在支出範圍內的。”作坊主方衛兵向記者直言當初的困惑。對於多年獨立經營的他們來説,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跟過去比,我們確實增加了不少支出,比如購買了清洗紗布的洗衣機,清洗劑也由洗衣粉換成成本更高的食用鹼等。剛開始確實覺得有壓力。”作坊主陳建軍告訴記者。

  但這些規範生産帶來的成本增加很快被規模效益抵消。園區利用集中招標採購的優勢,向黃豆、添加劑等上游企業談判,拿最優惠價格。園區內大豆每袋85元,比作坊主自己購買便宜55元;石膏每包也比市場上要便宜兩元;此外,製作工具的價格也更優惠。

  為了方便作坊主們生産,園區還提供水、電、氣的供應。“以前我們分散加工時,磨豆漿的電磨用220伏民用電,總感覺使不上勁。現在園區統一提供380伏的工業用電,豆漿磨得又快又均勻。趙熙高興地説:“園區統一低價供氣,我們不需要再去燒危險的小鍋爐了。園區統一提供的不銹鋼豆漿缸,牢固、衛生,一年收100元租金,比以前用陶缸節約了好幾百元。”“現在我一斤豆腐賣3.5元,和過去的價格大致相當。”陳建軍説:“這樣,既保證了生産者的利潤空間,也保證了顧客利益。”

  上午9點,在蘄春縣城付畈社區,居民張細娥剛到附近菜場買了2張豆油皮,準備晚飯炒上一盤。“一張豆油皮才3塊錢,價格合理,品質不錯,有嚼勁,有豆香,是記憶裏的老味道。”張細娥説。

  如何既統一監管,又避免惡性競爭

  昨晚7時,在園區內,作坊主們正開足馬力生産,園區內熱火朝天,到處瀰漫著豆製品的香味。

  集中生産後會不會惡性競爭?作坊主們笑了。“剛開始有這個擔心,但現在發現擔心是多餘的。我們統一的是生産行為,但鼓勵技術創新。”大家總結了園區的生存法則。作坊主王興紅介紹:“我們這裡有豆腐、豆油皮、千張等13個品種,家家都有獨門暗器。”

  記者來到園區倉庫,意外發現這裡堆碼著不同産地的黃豆。“安徽的大豆顏色好看適合做豆腐;蘄春大豆出的豆漿好,做出千張口感一流。此外,還有不少河南大豆。這些大豆都是我們在生産中總結出的特性,確保品種、口感多樣化。”何漢斌説。

  作坊主李建軍介紹,園區還為豆製品加工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每天安排專車在固定時段,統一把園區生産的豆製品運輸到銷售點上去,穩住了原來的客源,賣得也更省心。

  在豆製品加工園區門口,記者碰到了來自安徽省太湖縣彌陀鎮的余向東,他每天要從這裡購買100多斤豆製品,回當地售賣。余向東對蘄春的豆製品讚不絕口:“我們那的老百姓一聽是蘄春豆腐,都願意買。有顧客還來園區看過一次,當看到整潔的生産環境後,放心了,回去還做了大力宣傳。”

  放心豆腐贏得了市場,作坊主們的銷路更廣了。

  豆腐、千張、豆干、豆油,每天,方衛兵要生産近500斤的豆製品。“我們定時把做好的豆腐送到市場上去賣,打下了縣城豆製品的江山。”方衛兵自豪地説。

  生意好做了,作坊主們在園區穩定下來。“現在我們的檔口已成了‘旺鋪’。今年剛開年的時候,有人願意出16萬接手一個檔口,我們都沒人願意賣呢。”方衛兵笑著説。

  省食品藥品安全辦主任、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李昌海説,蘄春在我省率先實現了豆製品的規範化生産,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在廣大農村地區,食品小作坊是農産品深加工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就業的重要手段。這些小作坊普遍存在生産設備簡陋、生産環境衛生條件差、食品品質安全知識缺乏、品質衛生控制能力薄弱等問題,但如何在現有條件下,規範小作坊的生産行為,確保食品安全,蘄春豆製品生産模式,為我們“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