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走出國門的中國機務人

  • 發佈時間:2015-05-21 08:32:04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2015年4月14日~16日,美國邁阿密,已經舉行了8屆的國際飛機維修技能大賽首次迎來3支中國代表隊。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中航集團代表隊在強手如雲的國際賽場上表現出色,取得了總成績第3名、2個團體獎和的4個單項第1名的優異成績。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meco”)的5位選手和2位技術指導代表中航集團出征。在掌聲與榮耀之後,他們又回歸原點,重返工作崗位。但他們的故事和從中體現中的機務精神依然在傳遞。

  □本報通訊員 姚冉 張娜 單春新 王靜

  4月16日,美國佛羅裏達州邁阿密市當地時間10時,馬傑又看了一眼手錶,他和隊友們乘坐的大巴車堵在了邁阿密市悶熱而擁擠的大街上。這是一個普通的星期四,交通堵塞的情況在邁阿密很少見。頒獎典禮快開始了,一種無言的忐忑充斥在車廂裏。馬傑望著窗外默默無語,此時他怎麼也想不到,一個小時後,會有一個那麼大的驚喜等待著他。

  在迷茫與壓力之後

  這一天是第8屆國際飛機維修技能大賽的閉幕式,中航集團代表隊首次參賽就以總成績第3名並獲得6項大獎的強勢姿態,成為中國派出的3支代表隊中成績最好的一支,是本屆大賽39支代表隊中最大的一匹黑馬。

  馬傑作為中航集團代表隊的技術指導,在頒獎現場激動得眼圈泛紅。這位在Ameco掌管著上百名機務人的長航程飛機分部的“當家人”、被大家稱為“怪才”的維修技術專家,平日裏能遊刃有餘地指揮國航寬體機隊及空客機隊每日的維修運營,當談到過去100天的賽事準備時,卻用了“迷茫”和“壓力”兩個詞。

  “接到這個任務特別突然,因為我們之前除了在國內參加過一些單項比賽外,沒有參加國際綜合性賽事的經歷。經驗為零,心裏沒底。”馬傑回憶起當初聽説要帶隊去美國參賽的心情。

  去年10月,Ameco作為選派參賽選手和組織備賽工作的承辦單位,從生産一線選派了5位參賽選手,並派出了4位技術老師、1位英語老師和1位生産部門的老師。由於掌握的比賽資料非常有限,有些項目的描述很模糊,選手和老師便一同研究比賽項目,對於一些細節問題憑經驗模擬考點。

  培訓課程於今年1月中旬全面啟動,歷時100天,選手對技術重點、難點和細節進行梳理,並在保證動作規範和操作精準的基礎上逐步加快速度。

  雖然集團領導沒有給選手提出任何要求,還告訴大家不要緊張、沉著應戰,但馬傑在心裏確定了幾個基本目標:代表中國出戰,不能給中國人丟臉;代表中航集團參賽,要對得起“中國第一”的名號;代表Ameco出征,要展現Ameco機務人的實力和素質,爭取獲得單項獎。

  馬傑沒有站在領獎臺上,但他內心的激動不亞於任何選手。“那時壓力終於沒了,像是一塊懸了許久的大石頭落地了。我們做到了中國第一、世界一強”。

  讓馬傑感觸最深的是通過這次比賽看到了中國機務在國際維修領域的位置。“比賽項目的操作程式和我們的實際工作很相似。我們的選手在Ameco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並不特殊,身上展現的是國航機務人的維修技能和實力。美國是有近百年航空維修歷史的航空大國,從參賽成績看,我們擊敗了來自美國本土的UPS、FedEx II、American Airlines和Delta等老牌強隊,獲得第3名。中國機務人在與國際頂尖高手的比拼中毫不手軟,甚至還要更強,無論個人能力、綜合素質還是臨場判斷力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中航集團代表隊由國航股份工會主席王燕塘、中航集團工會辦公室主任董玉清帶隊。2位技術指導和5位選手均來自Ameco,參賽選手平均年齡不到35歲,是所有參賽隊伍中最年輕的一支隊伍。這些來自生産一線的參賽選手的共同點是有著紮實的基本功和10年以上的工作經歷。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涉獵廣泛、英語流利、強烈的責任心和進取心是入選的基本標準,也是一名機務人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和職業素養。

  當“法規”遇到“英語”

  隊伍中有一位皮膚白皙、戴眼鏡、身材微胖的選手,他叫王瀛,39歲。別看他個子不高,卻是5位選手中的大哥,而他也擔得起“大哥”的名號。此次參賽,他獨立參加了5個筆試項目,他的成績直接影響團隊的總成績。

  沒有比賽經驗,也沒有詳細的比賽大綱,留給他的只有上千頁的英文書籍和技術資料。備戰期間,他白天認真工作,下班後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復習。春節、週末、清明節,他一個人在大學校園找間教室,一復習就是一天。

  幾個月的準備就為了賽場上的15分鐘。王瀛的第一個筆試項目是“FAA 8130-3適航批准文件”。一頁A4紙,若干道選擇題,卻涉及上百頁的法規內容,考查的是選手對法規和技術文件的綜合理解。王瀛只用9分鐘就答完了所有題目。在當天中午吃飯時,裁判向他和隊友們走來,説:“你們是中航集團代表隊的嗎?你們的‘8130-3’項目完成得非常好。”其他選手還沒完成,裁判就説出這樣的話,王瀛和隊友們都不敢相信。

  當成績下來時,王瀛的答題全對,打破了這個項目的賽會紀錄。裁判又一次向他表示祝賀:“王,你獲得了這個項目的冠軍。”

  談起王瀛的好成績,工程處的同事一點兒也不驚訝,大家紛紛評價“他有這個實力。”這位北航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專業畢業的高材生在國際大賽上充分展現了自己在法規理解和英語這兩方面的實力。

  適航法規和維修手冊是機務工作的基礎,王瀛對中國民用航空局(CAAC)、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和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法規非常熟悉。與他共事多年的曾義國説:“每當有新法規出臺時,他總是第一時間將其研讀透徹。比如前年,中國民航局剛頒布了CAAR26部手冊,同事們就驚奇地發現王瀛對其的認知已經很深入了。後來得知,在CAAR26部手冊頒布之前,他已將美國聯邦航空局的FAR26部熟讀多遍,並在CAAR26部頒布後,又將兩部法規進行了詳細比對。”

  2006年,王瀛被中國民用航空局華北地區管理局授權為維修監督委任代表;2008年,他又成為Ameco首批獲得DMDOR(改裝設計委任單位代表)的工程委任代表,代表民航局進行限定範圍內的改裝設計批准,這是他實力的證明。

  除了身為“可移動的法規寶典”外,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習慣,一直堅持用英文書寫、交流。因此,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能行雲流水般地寫英文文章。他經常對大家説的一句話是,“英文是我吃飯的傢夥”。

  隊友和同事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王總”,這個稱呼無關職務,是對他能力的肯定,這就是中國機務的專業范兒。

  以“匠人”精神提高職業素養

  飛機結構專業出身的王亮是隊伍裏的二哥,內斂、沉穩、可靠是大多數人對這位36歲帥哥的印象。在代表隊中,王亮可能算是少有的自信十足的選手。“當接到參賽通知時,我很有信心。因為是比基礎技能,不敢説一定能拿名次,但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王亮的心理素質在選手中是數一數二的,“臨危不亂”這詞用在他身上最為貼切。參賽的第一個項目是光纖,屬於較為前瞻性的技術。考題和之前的準備有些許出入,選手禇迪瞬間有些不知所措,這時搭檔王亮在旁邊低聲道:“別著急,我們在一起。”一句簡短的話語,立刻讓禇迪從慌亂情緒中走出來。兩個人一字一句地認真閱讀説明,逐一回答問題,還相互提醒,最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項目。

  説到臨場經驗,早在2005年,王亮便參加了中航集團舉行的首屆飛機結構修理技能比賽。在理論和實操考試中,他以近乎完美的表現和絕對的優勢獲得了冠軍。對這次赴美參賽,王亮將此當做一次難得的機會,他充分享受比賽帶來的樂趣,也機敏地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更多的經驗。

  1994年,王亮從Ameco培訓中心航空技工學校畢業後,加入Ameco飛機結構修理團隊。20歲前,他是學徒,跟著師傅進行波音747飛機吊架改裝和41段結構改裝;30歲前,他是組長,帶著組員進行波音767吊架改裝及翼尖小翼改裝;40歲前,他是領班,在空客A380翼肋改裝中已挑起大梁,成為項目團隊中的骨幹。

  10年一個階段,王亮的成長史也是Ameco飛機結構修理飛速發展的20年,他見證了Ameco結構修理團隊每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王亮剛入職那年,偶然在一本航空雜誌上看到了一則廣告,標題是“鈑金工藝專家”,這幾個字重重地撞向他的心。他想,達到工藝專家級別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得是什麼樣的工藝水準啊?

  從事了18年金工專業後,他有了自己的看法。金工就如同一門手藝,不像電子或機械專業是運用分析能力排除故障,金工靠的是腦和手的結合,用手體現思維和邏輯。相比其他專業,金工最接近於“匠人”,外在體現的是個人經驗和工藝品質,內心傳遞的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即“匠人”精神。

  有了這份心境,他對待改裝工作,就像完成一件件藝術品一樣精雕細琢,做到極致和完美。不易被干擾的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成為了他在比賽中的優勢。力求工藝的嚴謹和完美,這就是中國機務人對“匠人”精神的職業追求。

  護航者的責任心

  與王亮合作完成複合材料技能項目並獲得第一名的祝欣,今年34歲,在隊伍裏排行老三,也是Ameco長航程飛機分部波音科最年輕的排故工程師。

  從中國民航大學機械專業畢業,祝欣的成長史可謂一部活生生的《奔跑吧,兄弟》。他用3年時間從拜師學藝到獨立工作,第5年就成為了工程師,可以獨當一面。當然,在他“奔跑”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摔了無數跟頭再堅強爬起來的奮鬥故事。

  祝欣在剛當上工程師時遇到了“信任危機”。因為資歷尚淺,有些一線生産出現的問題他不能獨立解決。一次,有架波音747飛機落地後顯示一側輪胎溫度超高,祝欣沒有遇到過,有點兒懵。看完手冊且初步判定故障後,他來到了現場,以工程師的身份指使機械員把活門打開。那位機械員有點兒不悅地説:“我沒帶工具。”祝欣説:“沒帶工具接什麼飛機呀!”機械員説:“你不就是一個助理嘛!”祝欣回憶道:“這事當時對我刺激太大了,我真受不了了。可是事後平靜想一想,自己確實資歷不夠。”

  那次事件發生後,祝欣不斷努力,一門心思想著進步。他一有空就上飛機,放下工程師的“身段”,從給別人“打雜”做起,親自動手跟著機械員幹活兒。當別的工程師處理故障時,他也學著幹,慢慢地在員工中樹立了威信,得到了大家的信任。

  作為排故工程師,排除飛機突發的故障是日常工作的重頭戲,但制定排故措施或放行標準可不是件輕鬆的事。祝欣説:“排故就像考試題,要想答對題,就必須在考試前掌握涵蓋這道題的全部知識點。而我們的考試只能得100分,扣分就意味著航班的延誤、取消,甚至更嚴重的後果。”飛機排故既是體力活兒,也是腦力活兒,“幹我們這行經常單兵作戰,沒有人監督,靠的就是責任心。沒有責任心,業務素質再過硬也白搭”。

  祝欣恐高。有一年隆冬時節,下大雪後刮著西北風,一架飛機航後發生副翼故障需要排除。身為工程師,祝欣制訂方案後可以讓機械員去排故,但祝欣來到了現場。當平臺車升至大翼尖的部位時,祝欣腿都軟了,但是他強迫自己一定要排除故障後再下來。他説:“當飛機出現故障的時候,我先告訴自己別著急,一定要冷靜,一定要把故障排除徹底,這是工程師的責任”。保障飛機每一次安全與正點運作,這就是機務人的責任感。

  獨特的技術人才養成體系

  33歲的李強和31歲的禇迪同是電子專業畢業的,在接地測量電子線路項目上獲得第一名可謂志在必得、實至名歸。

  與王亮一樣,李強以高分考入Ameco培訓中心航空技工學校。從畢業到工作,18年來,他從普通技術員成長為排故工程師,多次參與國航及國際三方客戶不同機型的飛機排故工作,擁有大量的技術經驗。當得知入選時,李強相信自己有能力代表公司出征。他説:“在學校理論加實踐的3年學習對我來説非常實用,比如這次大賽的很多模組,以往都學過,溫故而知新。Ameco很重視培養機務人標準規範的工作行為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

  禇迪于2005年從Ameco培訓中心與北航合作的高職班畢業併入職Ameco,工作第10年被提拔為長航程飛機分部空客科中隊長。工作中的褚迪敬業、努力,除了幹好自己電子專業的老本行外,還學著幹機械專業的活兒。他説:“在工作中有時專業不能分得那麼清楚,如果機械員能夠具備綜合實力,會讓自己更加專業。”

  看到如今已成為各領域技術骨幹的兩個人在大賽中的出色表現,Ameco培訓中心經理高宏傑感慨萬分:“Ameco就像一所培訓學校,學生在此接受系統和規範的基礎技能培訓後,再到生産一線進行磨練,最終成長為技術能手。”

  Ameco培訓中心航空技工學校是企業自辦的技術職業培訓學校,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並結合企業實際崗位需求,提供全過程的基礎技能養成教育,每年為企業輸送70名~80名技術工人。同時,學校還與各航空類高等院校合作,通過提供基本技能的實踐培訓聯合培養技術人才。

  俗話説,要“學以致用”。有了基礎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磨煉提高。Ameco給技術人員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員工會經常接受挑戰,為技術技能的提高創造了機會。而這種在培訓學校學基礎技能,再到生産一線參與實踐的模式,構建了Ameco獨特的技術人才養成體系。

  Air China,明年達拉斯見!

  頒獎典禮結束後,很多代表隊的選手前來祝賀及合影留念,並相約明年達拉斯再決高下。一場賽事,一路走來,選手們的出色表現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機務人的實力,記住了Air China。大賽組委會主席在發言時表示,本屆大賽最大的亮點是邀請了中國的航空公司參賽,最欣慰和驚訝的是他們真的很棒。

  生産一線10多年摸爬滾打的歷練,讓以5位參賽選手為代表的“70後”和“80後”的年輕一代維修技術人員迅速成長起來,成為中國民航業的中堅力量,推動著中國維修業不斷前行。總結此次參賽,小夥子們不約而同地提到,要將技能和經驗帶回工作崗位,分享給更多的同事。

  在回程的大巴車上,大家興奮的心情難以平復。馬傑也很開心,但心裏已開始盤算:“明年如果征戰,我們要衝著全場總成績第1名的銅像獎盃去;明年如果征戰,我們的隊服上一定要繡國旗;明年……”

  明年如果征戰,我們達拉斯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