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低窪田何以成為“聚寶盆”

  • 發佈時間:2015-05-20 07:32:2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張建堂樂明凱文/圖

  5月14日淩晨3點,湖北省潛江市積玉口鎮借糧湖畔,傍湖而居的古城村村口,村民們或蹬自行車、騎摩托,或開手扶拖拉機,打著“頭燈”,奔向各自稻田養蝦責任區,夜幕中氤氳水汽撲面而來,不遠處點點燈光若隱若現。

  “那星星點點就是蝦農打的‘頭燈’,他們有的夜裏兩點多鐘就下田捕蝦了,從3月中旬開始到5月底,風雨無阻。”積玉口鎮水産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姚述坤告訴記者,“15年前,鎮裏3萬多畝低窪地還是冷浸低産田,自從開展‘蝦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後,這些低窪田不僅變成糧食高産田,每年還能多收兩季小龍蝦,每畝可增收2000多元。”

  積玉口鎮是潛江市唯一一處丘崗地,因地勢低窪,湖泊眾多,被稱為“水袋子”。1/3的低窪田(冷浸田)每年只能種一季中稻,其他季節都是荒水面,田地只能被閒置。農村稅費改革前,田不種也要交提留,農民苦不堪言,紛紛外出謀生,3萬多畝低窪田成了“傷心地”。

  積玉口鎮鎮長劉平介紹,從2000年開始,農民逐步摸索在低窪田養一季小龍蝦,然後種一季中稻,被稱為“蝦稻連作”,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時任湖北省省長“為養蝦農民請功”,“蝦稻連作”模式被寫進省委一號文件迅速在全省推廣。積玉口成為全國小龍蝦“蝦稻連作”第一鎮,全國各地前往取經者絡繹不絕。

  “蝦稻連作”使蝦農獲利豐厚,但隨之而來的問題讓積玉口人對蝦稻模式開展了二次探索。蝦稻連作時,每年5月底,因為要種中稻,村民不得不將小龍蝦全部捕清,但這時有的小龍蝦還小,賣了價格不划算,與此同時,市場上對小龍蝦的需求有增無減。“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變‘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的‘蝦稻共作’模式應運而生。”積玉口鎮農辦主任許文祥説,關鍵點是將稻溝由原先的1米寬、0.8米深的小溝,改挖成4米寬、1.5米深的大溝。如此一來,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時,四五月沒有賣出的幼蝦就回到深大溝裏。等整田、插秧、秧苗壯實後,再放水,小龍蝦可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

  有“中國野生小龍蝦稻田寄養第一人”之稱的寶灣村農民劉主權告訴記者,稻田養蝦效益高、風險低、上手快,是個簡單的致富門路,低窪田成了搶手貨,人人都想養,都會養,現在如果沒有一定實力要大面積流轉稻田養蝦“想都別想”。

  “為解決小戶田塊分散不宜養蝦問題,農民探索出‘股份養蝦’模式,還有更奇巧的——‘抓鬮養蝦’!”古城村村委會副主任張義權説,“6組有35畝集體水田適合養蝦,可全組38戶都想養,爭得不可開交,怎麼辦?最終確定‘抓鬮養蝦’!從2011年開始,每年3月抓鬮決定來年養蝦戶。也只有這最原始最古老的辦法讓大家無話可説!”

  “稻田養蝦”離不開技術指導。積玉口鎮有近3000戶養蝦戶,僅有鎮水産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姚述坤一人提供技術服務。姚述坤是全市數一數二的養蝦專家,為隨時接聽農民的諮詢電話,他一年到頭保持手機24小時開通。從早晨3點到夜晚,陪同記者採訪幾天裏,姚述坤接到蝦農的電話不計其數。

  稻田養蝦模式讓農民得到了豐厚實惠,合作社的參與則將産業發展推向新高。去年,新潭村回鄉老闆許群山成立了合作社,已投資7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簽了1500畝養蝦田的流轉合同,吸納社員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先付給社員500元/畝的流轉費,夏秋還是社員各自種稻,冬春由合作社負責蝦苗、種草等成本投入,社員參與養蝦管理、收購環節,産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最後社員可按股份在合作社利潤中分紅50%,每畝蝦收入至少能分1500元以上。

  小龍蝦産業前景看好,吸引了眾多有志青年紛紛加盟。董店村大學生劉明強曾在武漢的網路公司工作多年,如今回鄉成立了滿地生金農業公司,註冊了“潛江蝦源地”網店,全職在網上銷售蝦種、蝦苗、鮮活蝦、“油燜大蝦”等。“減少了中間交易環節,服務和品質都有保障,全國各地的訂單很多,已營利10多萬元。”劉明強説。

  積玉口鎮黨委書記葉倚虎稱,這裡的農民還摸索出“果稻蝦、油蝦魚、蝦鱉、蝦鱖、網箱鱔魚套養小龍蝦”等多種種養模式,全鎮小龍蝦養殖穩居全市第一,養殖面積4.8萬畝,2014年小龍蝦産量達7230噸。昔日的低窪田、“傷心地”真正成了農民的“聚寶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