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會對“神曲”來電?
- 發佈時間:2015-05-18 08:31:49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從小就非常喜歡音樂。在嬰兒時期,他們就可以聽著音樂手舞足蹈,樂不可支。那麼,音樂欣賞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結果呢?嬰兒有沒有特別喜歡的音樂類別,還是各種音樂“通吃”呢?
2008年,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嬰兒天生有樂感!他們的研究對像是100名剛剛出生一兩天的嬰兒。在這些嬰兒睡覺的時候,科學家給他們播放音樂,並監測嬰兒的大腦活動情況。他們發現,嬰兒的大腦竟然在計算節拍,並會隨著音調和旋律的變化産生反應。比如一個關鍵節拍有變化,或者音調有所區別,嬰兒的大腦便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這表明,我們人類在剛出生的時候,聽覺和與處理音樂相關的大腦部分已經發育到一定程度了。
不僅如此,嬰兒也是有自己偏愛的音樂類別的,他們的偏好似乎也是天生的,早在4個~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成形了。比如説,1998年一項針對4個月大的嬰兒的實驗發現,儘管這些嬰兒在世界上僅生活了4個月,儘管他們除了哭鬧基本上沒有任何別的交流方式,但他們已經能分辨和諧音和不和諧音,而且他們強烈地表現出更喜歡聽和諧音,對不和諧音有著天生的抵觸。大量實驗結果表明,幾乎所有嬰兒都喜歡同一類別的音樂,即節奏感強、旋律簡單且重復的高音調的“幼齒”音樂。而《江南style》幾乎全部具備這些特徵,這麼看來被嬰兒喜愛也在情理之中。
連結
多聽音樂能提高智商情商嗎?
曾聽到過讓孩子多聽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樂有利於寶寶智商發育的説法,商家更是利用這個説法創造了各種商業機會。而在科學史上,也有個大家熟悉的説法,那就是“莫扎特效應”。這個説法始於1993年發表于《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研究者發現在一組對比實驗中,學生們在聽了莫扎特的音樂之後,空間推理能力增強了,摺紙等任務完成得更好。在此後的20年中,科學界充斥著各種對“莫扎特效應”的批駁觀點。2007年,一群嚴謹的德國科學家表示,讓孩子聽音樂並不會帶來任何認知能力上的長期優勢。
但是和被動聽音樂相比,主動學習音樂就完全不同了。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把50多個6個月大的嬰兒分成兩組,一組積極地參與唱歌跳舞並和音樂互動,另一組被動地聽音樂和開展其他與音樂有關的活動。6個月之後,他們發現,主動參與的嬰兒在語言交流和社交情感方面都比被動參與的嬰兒有顯著的進步。對於更大一點兒的孩子的研究則顯示,積極地參與音樂創作對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都有積極影響。
所以,有機會就讓寶寶盡情地唱吧跳吧!不必限制是古典樂還是搖滾樂,是莫扎特的音樂還是南韓大叔的歌,只要是能讓寶寶主動參與和積極互動的音樂,就是好音樂!(據《科學松鼠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