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找準短板精準發力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5-16 08:45:4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縣乃國之基”,“郡縣治、天下安”是人們對縣域經濟地位與作用的普遍認識。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關鍵載體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什麼?在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又應如何選擇發展路徑?理清這些基本問題,縣域經濟穩定發展,激發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才具備現實基礎。

  從當前縣市級政府現實運作以及下一步面臨的運作環境來看,縣域經濟的新常態呈現出如下特徵。

  第一,放權讓利與部門利益的平衡難度更大。為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政府大幅度減少了行政審批事項,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也紛紛曬出了自己的行政權力清單和政府部門責任清單,這並非是一場“秀”,因為這些清單的落實情況會受到各方面的監督。在為政府的割肉之舉叫好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每一項審批事項的減少和清單中每一項責任的曬出都意味著相關部門既得利益受損和權力的被約束,不會沒有阻力和抵觸情緒。所以,如何嚴格執行上級規定放權讓利和維護部門利益安撫部門情緒是縣市級政府面臨的一道難題。

  第二,政府和企業面臨環保壓力更大。雖然“綠色GDP”、“生態GDP”的口號已喊多年,但區域産業結構和企業的轉型談何容易,這不僅僅代表高昂的轉型成本,還受市場、資源、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等多方面的制約,但環境持續惡化導致生態災難已形成對轉型的倒逼機制,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轉型又迫在眉睫。近年來,臨沂、承德、安陽、滄州、駐馬店、衡陽、六盤水、昆明、瀋陽、哈爾濱等多地的有關負責人已被環保部約談,這一作法無疑給地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且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

  第三,政府的財政壓力更大。一方面,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低迷,消費疲弱,企業過剩産能無法發揮,産品積壓,利潤稅收下降,政府財政收入增幅下降明顯;國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治理整頓也縮減了政府融資的規模;沉重的地方債又進一步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負擔。但另一方面,社會治理、轉移支付尤其是民生支出呈較快上升趨勢且屬剛性增長,使得縣級財政捉襟見肘。

  第四,“轉調創”目標落實與GDP快速增長的協調難度更大。轉調創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而“唯GDP論”雖然屢遭批駁但現實來看GDP的快速增長仍是區域社會穩定和諧和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最重要評價指標。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二者在根本上是統一的,但在短期內卻是一對矛盾。因而,如何既要完成轉調創目標又不傷及經濟保持高速發展著實是對新常態下縣市政府智慧的考驗。

  對於如何探索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的發展路徑,強調問題,遇難而退固然不是應有的態度,但回避問題、大讚新常態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難逢機遇對於縣域經濟發展來説也絕非實事求是。正確的態度是細緻分析,找準短板,精準發力,通過縣域發展思路和思維模式的調整以及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的落實實現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具體來説,新常態下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徑選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上下級政府間的責權利關係。一直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事權財權不對等、財力過度向中央政府傾斜飽受詬病,因而財稅體制改革也是各方討論最多的話題。雖然老生常談,但不能不説,現行財稅體制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非常嚴重的制約因素,“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縣市級政府運作的生動寫照。這種事權財權配置不均衡並非只是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之間,對縣域經濟而言最為直接的影響是地市對他們的財稅資源侵佔和市政建設、拆遷補償、民生保障等負擔的轉嫁。

  二要開源節流,保障政府財力穩定增長。一方面,市場主體是最主要的財富創造者,也是政府財力的主要來源,要切實營造有利於市場主體激情發揮的環境;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領域;同時創新方式,慎用、善用各種平臺融資。另一方面,紮實推進公車改革,規範公務招待,削減裁並辦事機構,清理規範公務崗位,節約三公經費;同時,積極發揮智庫作用,科學決策,強化問責,避免決策失誤造成的行政資源浪費。

  三要産城融合發展,增強縣域經濟核心動力。産業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沒有産業支撐縣域經濟便會空洞化。而産城融合是我國未來發展縣域經濟的新方向,也是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要一手抓産業發展,一手抓城鎮體系建設,打通城鄉關節,消除城鄉要素流動障礙,以産業促城鎮發展,以城鎮發展帶動産業聚集,實現二者良性互動,走新型城鎮化之路。

  四要創新驅動,提升經濟增長品質效益。縣域經濟傳統産業比重大,資源消耗高,資源缺乏,經濟增長品質不高,加強創新意義更為重大。要通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實現縣域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和資本投入拉動到依靠科技和人才拉動的轉變。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營造有利於企業創新的法治和市場環境,要尊重企業家的地位。人才是創新的實施者,要為高素質人才的流動和創業提供優惠便利條件。生産、生活服務業的發展是創新的保障,要大力發展資訊、物流、金融、健康等生産和生活服務業。

  (作者單位:山東聊城市委黨校)

  本版主編 朱寶琛責編 包興安製作 李 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